一碗叫蓬莱的面

本文转自:山东商报
一碗叫蓬莱的面
一碗叫蓬莱的面
文章图片
制作好的蓬莱小面被一把丢入锅中
一碗叫蓬莱的面
文章图片
王福禄正在与后厨师傅分享做面的经验
一碗叫蓬莱的面
文章图片
面汤是用上好的肉骨熬制而成
一碗叫蓬莱的面
文章图片
一碗蓬莱小面做好后 , 店长开心地端起来展示三分面七分卤 , 对不少地地道道的蓬莱人来说 , 清晨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 。 凌晨三点多 , 面馆里 , 师傅们已早起准备 , 等到清早 , 市民就可以在餐桌上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小面了 。
据公开资料 , 蓬莱小面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 按当地传统 , “蓬莱小面”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 , 因此在民间 , 这种宴请也就以“吃面”代称 , 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去吃面” 。
作为蓬莱小面非遗传承人 , 王福禄的愿望 , 就是有一天 , 蓬莱小面能走出蓬莱 , 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
◎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采访人员孙倩
做小面的原因
快到中午了 , 王福禄走进自家的面馆 , 此时顾客很多 , 店长正忙里忙外打点生意 。 他走进后厨 , 走向面板 , 揉动面团 , 随后抓住面团的两端 , 拉伸抖动 , 面板上传来“啪啪”的声响 。 几个来回后 , 顺着清晰的纹路 , 面团就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 。
随即 , 面条被下入锅中 , 几秒后 , 捞出 , 过冷水 , 淋上卤汁 , 一碗热乎乎的小面就完成了 。
王福禄今年65岁 , 和小面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 , 在他眼里 , 做面已经从一种谋生的方式转变成一种责任和担当 。
如果要讲蓬莱小面 , 对他来说 , 一定要从情怀讲起 。 他记得 , 小时候一碗小面不足一毛钱 , 虽然价格低廉 , 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 , “只有家里大人手头宽裕的时候才能去吃一碗 , 还吃不饱 。 ”
到王福禄16岁的时候 , 父亲帮他找了一份工作 , 在招待所做学徒 。 那时候 , 他早出晚归 , 连围裙都给师傅洗得干干净净 , “过去冬天洗菜都是冷水 , 人多的时候 , 加班加点也得把菜弄完 。 ”半年后 , 他开始学习摔面 。
那时候 , 乡下办红白喜事 , 会请摔面师傅 , 王福禄跟着 。 他看着村民不住赞美师傅 , “这面真好啊 。 ”从此下定决心开始做“小面” , 后来 , 王福禄的小面做得越来越好 , “只要谁家有点啥大事 , 都提前找我 , 买多少鱼多少菜的 。 ”
日子久了 , 做“小面”成了王福禄的事业 , 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
取材于当地
蓬莱小面在蓬莱人民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呢?王福禄感慨 , “就是你无论去吃什么山珍海味 , 最后也免不了要一碗小面 。 ”
蓬莱小面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本地色彩 , 因为它来源于民间 , 取材于当地 , 制作工艺繁琐复杂 , 精髓则在一碗卤汁上 。
王福禄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采访人员 , 做小面要“三次水 , 三次碱” 。 调面过程也是有讲究的 , 一年四季水温有所不同 , 冬天 , 就要用“甩手水” , 他解释 , 在行话中 , “甩手水”可以理解为有点烫手的水 , 在夏天 , 则需要用冰水 。 并且 , 调面也要快 , 否则无法拉出面 , 用行话来讲 , 就是“扣盆”了 。
经过醒面后 , 要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捋捋” , 随后将面“咣咣”地摔下“打条” , 成型后 , 再下入锅中 。 王福禄将下面的过程称为“凤凰三点头” , “就是用手把面往下送一下 , 要两滚三开 , 口感才会筋道 。 捞面时一定要记得过凉 , 口感才爽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