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浓墨重彩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隰县:浓墨重彩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章图片
又是一年丰收季 , 果农们正在精选优质玉露香梨 。 本报采访人员张文华通讯员亚明摄
隰县自2018年脱贫摘帽以来 , 为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责任 , 做到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帮扶力度“三个不减” , 制定了12个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办法、7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举措和5项保障措施并强力推进落实 。
那么 , 这些措施和办法目前已取得哪些成效呢?带着这一问题 , 采访人员近日赴该县进行了采访 。
发展梨果产业夯实强村富民基础
隰县:浓墨重彩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产业兴 , 则民众富 。 隰县把壮大玉露香梨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 , 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牵引 , 推动梨果产业由传统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
目前 , 该县为3000余亩梨果基地建成“三防一补”防灾减灾设施 , 建设7.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3700亩智慧果园 , 引进培育梨果上下游企业70余家 , 全县梨果总面积发展到38万亩 , 其中玉露香梨面积23万亩 , 规模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通过连续多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分年度召开乡村振兴论坛、在央视3个频道7个栏目宣传隰县“种梨宝典” , 使玉露香梨品牌价值、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 从而畅销全国各地 , 并出口美国、加拿大、迪拜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推广“善品公社”“内置金融”“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四种联农益农模式 , 实现了4个80%:全县80%的土地栽植梨果、80%的农民从事梨果业、80%的农民收入源于梨果、80%的脱贫户依托梨果业增收 。
采取多种措施再开促农增收渠道
隰县持续用好生态护林方面的政策 , 发放生态扶贫补助资金3081万元 , 惠及2692名脱贫户;实施8000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 , 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管护好光伏扶贫101座村级电站和1座集中电站 , 惠及脱贫群众3500余人 。
为持续激发贫困地区人口增收的内生动力 , 该县着力打造了“西山果树工”“隰州月嫂”等7个特色劳务品牌 , 整合部门资源 , 强化供需对接 , 开展订单培训、招聘活动 , 实现外出务工8034人 。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该县对958户3131名搬迁群众加强动态监测帮扶 ,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 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 , 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梨果种植、实现稳定增收;组织外出就业945人 , 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
突出民生保障强化脱贫攻坚成效
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隰县的应对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
该机制设置有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监测预警、舆情信访预警四种模式 , 重点是动态监测、跟踪帮扶 , 把“一户一策”精准落到实处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该县持续监测“三类户”408户1056人 。 其中 , 边缘易致贫户88户221人、脱贫不稳定户86户21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34户618人 。 “三类户”人均年收入达到7346元 , 比监测前年增长13% 。
应对措施之二: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 想方设法加大教育投入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数据显示 , 该县高考大文大理二本以上达线人数由2015年的26人增加到2022年的193人 , 增长642% 。 其中 , 2021年武艳红被北大医学部录取 , 实现该县北大重点院校录取“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