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撂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勾画丰收图景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今年“双抢”时节 , 走进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 , 广阔的稻田上一片金黄 , 收割机正“突突”作响工作着 , 一旁的农民正忙着将“新鲜出炉”的稻谷装袋 , 好一幅产业兴旺的丰收图景 。
“2020年以前 , 这里都是撂荒地 , 现在已经全部‘活’起来了 , 水稻亩产450多公斤 , 比原来农户自己耕种每亩多50多公斤 。 ”新华村第一书记陈东介绍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进城务工的青壮年人数逐年上升 , 土地撂荒现象日渐增多 。 新华村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经营模式 , 把撂荒的耕地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 以小并大 , 打造高标准农田 , 完善机耕路、水塘、三面光水渠等基础设施 , 让撂荒地恢复“造血”功能 。
贵港:撂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勾画丰收图景
文章图片
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组织力量抓“双抢” 。 徐智坚摄
新华村现已流转土地1300多亩 , 重点发展糖料蔗及水稻产业 , 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2021年的120万元 , 实现资源变资产 , 农民变股东 。 2022年春节前夕 , 村集体拿出40万元分红给全体村民 。 “土地流转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 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 ”陈东高兴地说 。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 近几年来 , 贵港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 落实好土地流转扶持政策 , 推动土地“活”起来 。
覃塘区因地制宜创新实施土地预流转模式 , 通过与农户签订预流转协议书 , 提前收储土地 , 量身定做“土地身份证” , 建立“土地超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 , 将手续完善的预流转地块信息投放到覃塘区产权交易中心线上公布 。
实施土地预流转后 , 项目方可以通过“E农村”交易平台竞价招标 。 金额较大的有汉世伟现代猪舍项目 , 共投资7.5亿元 , 涉及12个村 , 农户与企业签订猪舍租赁合作协议 , 以投资资金10%的比例收取租金 , 40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 。
贵港地处浔郁平原 , 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 近几年来 , 该市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 , 积极引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 促进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加快建设 , 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
位于覃塘区黄练镇平寨村的百盛农业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 2021年实现亩产小龙虾225公斤 , 400亩稻虾田年利润达120万元 。 据统计 , 截至目前 , 贵港已建成稻虾田7.55万亩 , 今年上半年成品虾产量750万公斤 , 产值4.35亿元以上 , “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的产业兴旺图景跃然纸上 。
贵港:撂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勾画丰收图景
文章图片
工人在稻虾田里收获稻虾 。 徐智坚摄
贵港:撂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勾画丰收图景】土地“活”起来 , 农民收益多 ,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 也促进“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 许多村通过土地流转新模式 , 引进优质旅游企业 , 打造乡村旅游区 ,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
平南县大鹏镇景华村因地制宜推行农民入股经营模式 , 将17500亩林地入股北帝山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建设 , 原本效益较低的灌木林、石头山成为吸引全国各地旅客的知名旅游景区 。 入股的村民享有5%的门票分红 , 全村2300名村民变股东 , 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860人就业 , 可谓是“点石成金” 。
贵港:撂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勾画丰收图景
文章图片
平南县北帝山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 。 张庆杰摄
如今 , 夏日里广袤无垠的荷美覃塘景区、富有文艺气息的山边村文创基地、根竹镇乡村振兴示范带综合文创园……一个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 已成为一个个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胜地 。 截至目前 , 贵港市建成国家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 。 2021年 , 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12.37万人次 ,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30015.2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