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乡村振兴演绎“幸福图景”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七星关:乡村振兴演绎“幸福图景”
文章图片
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青场镇初都茶场采收春茶 。
2012年至2022年 , 既是时间的标尺 , 也是发展的刻度 。
在这十年的时间轴上 , 留下了七星关脱贫攻坚的深深印记 , 也镌刻下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 。
奋勇前行 , 阔步振兴 。 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 , 七星关区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 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 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伴着微风 , 行走在亮岩镇太极村水稻试验田田坎上 , 阵阵稻香扑鼻而来 , 沁人心脾 。 放眼望去 , 一颗颗饱满的谷穗随风摆动 , 摇曳生姿的美态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今年 , 我们试种了金麻香粘米、楠馨香米等五个品种的稻谷共60亩 , 预计产量在6万斤左右 。 ”太极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磊介绍说 。
为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 , 太极村按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 , 带领村民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加入水稻试验田种植 , 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以及技术指导等 , 确保水稻种植有成效 。 “这批水稻预计产值10万元以上 , 户均增收2000元 。 ”张磊说 , 今年试种结束后 , 明年在全村铺开种植 , 预计种植稻谷面积500亩 , 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
近年来 , 太极村因地制宜谋发展 , 推动形成了以古茶为主导 , 稻谷、水产养殖、猕猴桃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 目前 , 全村共发展水产养殖300亩;种植古茶树1200亩 , 年产量3万斤 , 产值达15万余元 。
太极村的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是亮岩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提振乡村经济的实例缩影 。 十年来 , 亮岩镇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工作主线 , 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助力、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发展新路子 。 目前 , 全镇12个村(社区)均已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 经营性收益总量达37万余元 。
“我们将结合全镇实际 , 加大对太极古茶的保护和开发 , 同时谋划好红粱、油菜和稻谷的种植 , 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 多形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 ”亮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恽信心满满地说 。
产业兴 , 百业兴 。 在小吉场镇兴吉蚕桑种养殖基地 , 漫山遍野桑树翠绿 。 蚕室里 , 工人们正麻利地给蚕宝宝喂食桑叶 , 一个个蚕架上 , 成千上万条蚕宝宝长势喜人 。
“今年我们第1次养了100个标准蚕 , 养出来的蚕茧有8000多斤 。 经过第2次夏蚕的试养 , 基本上达到了一张蚕种200斤的产量 。 ”基地技术管理人员杨家举介绍说 。
为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升级 , 去年 , 小吉场镇引进贵州金海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丝原料基地 , 养出来的蚕绿色优质 , 蚕丝及其制品品质可靠 , 备受市场青睐 。 “我们制作的蚕丝被现在销往全国各地 , 基本上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 ”杨家举说 , 今年鲜茧卖30元一斤 , 蚕丝被卖460元一斤 , 市场价格均比去年有所上升 。
发展乡村产业 , 重在富民 。 基地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同时 , 还通过采摘桑叶、养蚕等方式 , 吸纳周边农户来此务工 。 “基本上每年要养半年的时间 , 按一天120块来算 , 一个月能拿3600块的工资 , 还有摘桑叶 , 如果手脚麻利 , 一天可以有近200块的收入 。 ”在基地养蚕的梨子村村民李昌英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