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后谵妄与躁动到底怎么办呢?

儿童从麻醉中清醒或苏醒时 , 会发生谵妄和躁动 。 苏醒期谵妄(emergencedelirium,ED)可能使患儿、父母和照料者感到痛苦 , 并可导致无意中移除静脉导管、引流管和敷料 , 偶尔还会伤到自己 。
小儿术后谵妄与躁动到底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儿童ED和躁动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 。 希望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 , 使大家不再对儿童苏醒期的谵妄或躁动产生恐惧 , 可以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这些问题 , 从根本上来处理相关并发症 。
定义
ED是一种意识状态改变 , 始于麻醉苏醒 , 且持续到恢复期早期 。 ED是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意识或注意力紊乱 , 表现为麻醉苏醒后的定向障碍、多动和过度敏感[1] 。 苏醒期躁动(emergenceagitation,EA)是概括性术语 , 包括ED、疼痛和其他一些因素[2] 。
危险因素
年龄—使用不同诊断工具的研究表明 , 学龄前儿童(即2-6岁)比年龄较大儿童更易发生ED , 许多研究报告的发生率为30%-50%[3-5]
麻醉剂—与静脉麻醉剂相比 , 强效吸入麻醉剂更可能引起ED , 包括七氟烷、异氟烷、地氟烷和氟烷 。 一篇meta分析纳入14项随机试验 , 共110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儿童 , 结果显示 , 与七氟烷相比 , 丙泊酚麻醉后发生ED的可能性更小[6] 。 另一篇meta分析纳入非随机和随机研究(158项研究 , 14,000多例儿童) , 结果也提示 , 与七氟烷相比 , 丙泊酚麻醉后发生ED的可能性更小[7] 。
手术类型—预防或充分控制疼痛时 , 手术类型可能不影响发生ED的风险 。 一些研究提示 , 特定手术与ED有关 , 如扁桃体切除术、无椎管内镇痛的泌尿外科手术以及斜视手术 , 但这些研究可能将术后疼痛相关行为与ED合并在一起 。
麻醉持续时间和深度—深度麻醉 , 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
术前行为—术前精神状态与ED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 研究结果不一致 。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约800例麻醉儿童 , 结果显示 , 根据三级谵妄量表 , 术前焦虑水平与ED发生几率有关[9] 。
小儿术后谵妄与躁动到底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
预防
预防ED最有效的措施是 , 全身麻醉用全凭静脉麻醉(totalintravenousanesthesia,TIVA)代替强效吸入麻醉剂(即七氟烷、地氟烷和异氟烷) 。
由于ED发生率较低 , 实践中我们不会常规用药预防ED 。 在ED发生率较高的中心 , 必要时可在围术期使用多种药物预防七氟烷麻醉相关ED , 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氯胺酮和α2受体激动剂 。
●丙泊酚–在无痛操作或术中镇痛的操作中 , 临近七氟烷麻醉结束时 , 可给予丙泊酚预防ED 。
●咪达唑仑的给药时机和途径可能是影响ED的重要决定因素 。 术前直肠给予咪达唑仑不能降低ED发生率[10] , 而手术结束时静脉给予咪达唑仑可能有效 , 一般是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0.03mg/kg咪达唑仑 。
●阿片类药物–芬太尼0.5-1μg/kg静脉给药或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可预防ED 。 手术快结束时经静脉给予芬太尼可降低ED发生率 , 但为避免延长患者在麻醉后苏醒室的停留时间 , 并避免增加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 , 应至少在手术结束前10-20分钟给予芬太尼[11] 。
●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2μg/kg)或右美托咪定(0.3-1μg/kg)静脉给药可降低ED发生率 , 但也可延后出院时间[12-15] 。
●氯胺酮–氯胺酮能降低儿童七氟烷麻醉后ED发生率[16];可在术中静脉给予1mg/kg , 之后以1mg/(kg·h)的速度输注;或者在手术即将结束时静脉给予单剂0.25mg/kg[17] 。
●对于在恢复室出现躁动的儿童 , 应首先评估有无疼痛和潜在危险的躁动原因 , 即缺氧、低血压、高碳酸血症和低血糖 , 并立即对诱发因素予以适当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