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李可:发现张仲景老方子不好使的原因,证实中医能治急危重症

众所周知,如今中医难以治疗大病、重病、急病,几乎沦为了一门见效慢的养生医学,但古书记载中医几乎无病不知,并且能达到“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盏茶功夫就能治愈,效果立竿见影。
那么,究竟是古人夸大了效果,还是现代药材缺乏浓郁的“天地灵气”?山西中医李可用一生实践证实,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传承出了问题,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医完全可以治疗大病、重病、急病,甚至还可以治疗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
张仲景|李可:发现张仲景老方子不好使的原因,证实中医能治急危重症
文章插图
01:发现张仲景老方子不好使的原因
李可并非中医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但就是这么一个“赤脚医生”,却发现了中医传承中的致命缺陷:张仲景治病无数,为何后人用他的老方子治病却没有效果,或者说效果不明显?
按照中医经典,治疗心衰、肺衰、肾衰等病症需要附子,由于附子本身有毒,因此下药需要谨慎,现代医药宝典根据古代医书换算下来建议每次剂量3—15克。李可在治疗过程中,先后用9克、18克、30克附子治疗了六位病人,都没能救治过来,但用30克时病人可以多活一段时间。
1962年,李可32岁时,给一位老年心衰妇女治病。当时,家属已经不抱希望,开始准备后事了,结果媳妇有点糊涂,就将李可开的三副药一起煮了,附子总量变为45克,然后在三个小时之内给老太太吃了下去。奇迹发生了,当晚老太太就醒了,第二天老太太的儿子又跑来找李可开了几副药。
张仲景|李可:发现张仲景老方子不好使的原因,证实中医能治急危重症
文章插图
这件事让李可认识到,中医传承的致命缺陷之一极有可能是剂量问题。在此之后,李可查阅古书,发现早在宋朝时期,古人就已怀疑经方的剂量问题了,宋朝的许叔微(《普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作者)、寇宗爽(《本草衍义》作者)等都曾探讨过,但囿于时代原因,并没能解决问题。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权衡,验证了李可的猜测。权即秤砣,衡即秤杆,权衡本意是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根据考古发现的权衡计算,东汉每斤重量为如今的220克,一斤为十六两,东汉一两即为13.75克,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汉朝一两定为明朝的一钱(3g),两者相差近5倍。
李可:“伤寒论的方子为啥后人用起来没效,就是因为剂量不够。此前因为没有掌握剂量,有6个人没能救回来。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
张仲景用老方子治病无数,但后世剂量减少五倍之后,还怎么确保疗效,还怎么治疗大病、重病、急病?
张仲景|李可:发现张仲景老方子不好使的原因,证实中医能治急危重症
文章插图
02:一生用掉5吨附子,瞬时治好无数危急重症
如今,中医有三点遭人诟病,即见效慢、治不了危急重症、容易出现中毒现象,但李可却用中医手段立竿见影的治疗了无数危急重症。
2004年,《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向李可推荐了青岛一位乙肝病人,这位病人非常糟糕,家族有多位因肝病死亡,年龄均不超过50岁。李可让病人做了肝功化验之后,根据病人状况开了两副药,吃下了之后各项指标立即大幅下降,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各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
在李可晚年,曾在广东带徒传艺,一次在广州遇到一位70多岁的心衰男病人,当时西医已经束手无策,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找到李可试一试,结果用破格救心汤治疗(主药是附子),3天之后病人居然就能下地了。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感慨地说,以往中医被认为是“慢郎中”,但李可让大家改变了这一传统印象。可见,古书中记载中医效果“效如桴鼓,覆杯而愈”,并非古人虚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