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科举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族的垄断 , 给了寒门子弟一个上升渠道 。 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 , 有可能通过读书 , 在考试中获取功名 , 从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 不过科举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每次开办只会录取一小部分人 , 大部分考生都只能名落孙山 , 等待下一次机会 。 清朝的时候 , 有一个叫沈德潜的人 , 他一连参加了几十年的科举考试 , 直到67岁的时候 , 才考中进士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除了沈德潜这种跟科举考试死磕到底的人之外 , 历史上还有另一种人 , 他们没有那么强的耐心 , 参加几次科举失败后 , 一般都会放弃科举这条路 , 用其他方式谋生 。 比如唐朝时期的黄巢 , 他的家族主要依靠贩卖私盐谋利 , 生活的比较富裕 , 从小就接受了相对良好的教育 。 他5岁的时候 , 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 可以跟祖父对诗 , 堪称是一个小神童 。 不仅如此 , 黄巢对骑射也很精通 , 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黄巢跟大多数读书人一样 , 想要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 , 从一个布衣百姓 , 变成掌握大权的官员 。 可惜的是 , 黄巢的科举之路 , 走得并不顺利 , 接连参加了几次考试 , 都名落孙山没能成功 。 刚开始的时候 , 黄巢还能沉住气耐心等待机会 , 后来因为多次打击 , 心态彻底崩溃 。 他愤恨地写下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时候的黄巢更多的是在发牢骚 , 他根本没想到这首诗会一语成谶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不久之后 , 黄巢就彻底放弃了科举 , 他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 继承祖业当上了贩卖私盐的首领 。 公元874年 , 全国各地爆发自然灾害 , 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 , 根本没有什么收成 。 很多人甚至都吃不饱饭 , 放眼望去一片哀嚎 。 在这种情况下 , 朝廷不仅没有体恤民情 , 反而继续用兵征战 , 向老百姓索取的赋税越来越多 。 各地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 不仅没有上书朝廷说明灾情 , 反而加紧了对百姓的剥削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于是乎 , 百姓流离失所 , 而且还没有地方控告自己的委屈 。 这种不满积聚在大家心里 , 越来越浓郁 , 最终以起义的形式爆发了出来 。 私盐首领王仙芝 , 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财力 , 聚集了几千人揭竿起义 , 接连攻占了曹州和濮州等地区 。 每每经过一个地方 , 王仙芝等人都会大肆宣传 , 他们怒斥朝廷腐朽 , 官员无能 。 让老百姓心里不满彻底蔓延开来 。 黄巢趁天下大乱 , 赶紧联合自己的族人 , 聚集了几千人也跟着参加起义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 起义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几万人 。 他们接连攻占了十几个州 , 严重影响了唐朝的统治 。 紧接着朝廷下令 , 派兵去镇压王仙芝和黄巢等人 。 结果不仅没有彻底镇压叛乱 , 反而还让王仙芝等人的势力 ,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后来朝廷下令招降 , 将王仙芝册封为“左神策军押牙” , 试图用这种相对委婉的方式平定叛乱 。 王仙芝起义本身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得到唐僖宗的册封之后 , 很快就有受降的打算 。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
文章图片
此人多次名落孙山,写下一首诗发牢骚,结果一语成谶推翻整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