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究竟从何而来?以动制“静”,预防静脉血栓

血栓究竟从何而来?以动制“静”,预防静脉血栓

文章图片

血栓究竟从何而来?以动制“静”,预防静脉血栓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 , 今年的主题是“栓”不住 , 动起来 。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突然发难且悄无声息 , 犹如埋伏在暗处的杀手 , 如不能得到及时、规范诊治 , 后遗症相当严重 , 甚至危及生命 。



血栓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 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毛细血管血栓等3种 。

1.静脉血栓最常见的是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 ,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 。

2.动脉血栓主要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和卒中 。

3.毛细血管血栓也被称为毛细血管动脉瘤 , 好发于颜面部 。
【血栓究竟从何而来?以动制“静”,预防静脉血栓】
血栓究竟从何而来

那么 , 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打个比方 , 血液在静脉血管里流动 , 就像流水在河道里静静地流淌 。 河道有泥沙 , 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 , 血液也有瓣膜控制开关 。 如果水流缓慢 , 极易导致泥沙俱下 , 河床堵塞 , 就会使河水四处闯荡 , 泛滥成灾 。 同理 , 血液中若是血脂稠 , 凝血因子多 , 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和黏合到一起 , 最终凝结成血栓 。



人们经常说的血栓大多数指的是静脉血栓 , 往往发生于腿部和肺部 , 并以腿部血栓为多见 。 下肢静脉血栓在人群中覆盖面最大 , 占所有血栓类型的80%~90% 。 特别是长期瘫卧在床、有手术或骨折创伤、有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者 , 以及年龄大于60岁 ,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肥胖、抗凝血酶缺乏的人 , 往往自身血流减慢 , 血液变得黏滞 , 就更容易产生静脉血栓 。

临床上 , 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发红、水肿、静脉曲张、皮肤溃烂 , 乃至“老烂腿” 。 而栓子一旦脱落 , 随血流到达肺部 , 堵住肺动脉 , 就会造成患者致命性的“肺栓塞三联征” , 即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 , 严重者随时可能猝死 。

对于自己是否患上了深静脉血栓 , 大家可以试试两个简易的判断方法 。

●一是在膝盖下方10厘米处用卷尺测腿围 , 当两侧腿围相差大于3厘米时 , 说明患侧已经出现肢体肿胀 , 提示可能是静脉血栓在作祟 , 要尽快就医 , 以明确病因 。

●二是对小腿后侧的腓肠肌进行按压 , 如压痛明显 , 表明有血栓的可能 。

预防血栓快动起来

要想远离血栓病 , 必须从源头抓起 。 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 , 首先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 , 服用抗凝药物 , 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 , 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 。

同时 , 日常中若是连续几小时静止不动 , 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 , 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 因此 , 每天不管怎么忙 , 也不能久站或久坐 , 最好一两个小时起来走走、散散步 , 舒展下腰肢 , 或者进行腿部活动 , 比如踝泵运动 , 包括趾屈、背伸、环绕及屈伸膝关节等几个动作 , 尽力保持幅度最大 。 每日坚持3~5次 , 每次3~5分钟 。



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必须定时更换体位 , 同时抬高下肢20至30度 , 并积极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训练 , 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等活动 。 家人或护工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推拿 , 以促进和加快肢体血液循环 , 不让关节畸形 , 也不给血栓“萌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