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医圣张仲景经方药量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医圣张仲景经方药量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文章图片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医圣张仲景经方药量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我们在看到医圣张仲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方时 , 首先让人震惊不已的是药的重量 , 其次是药的数量 。 对于医圣张仲景所用之方 , 药物的数量很少 , 但是每一味的剂量都很大 , 比如被誉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 , 它的药量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 如果我们没有搞明白汉代的度量衡的话 ,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的计量单位直接换算的话 , 那估计一看到这个药量都会吓一跳 。 比如这方里的剂量主要是二两、三两和十二枚 , 至于十二枚大枣 , 在现代可能也不会觉得这个量很大 , 但是对于二两甘草、三两桂枝、芍药、生姜 , 那就会觉得这个量已经超超超超常规了 。

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 , 而随着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 , 汉承秦制 , 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度量衡的研究 , 有利于厘清医圣张仲景所用经方的药物剂量 , 这对我们现代运用经方大有裨益 。 秦汉时期的度量衡 , 略有一些微妙变化 。 有相关考证表明 , 秦汉时期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关系为:尺度 , 秦时为23.1厘米 , 西汉时为23.1厘米 , 新莽时期为23.1厘米 , 东汉时为23.5厘米;容量 , 秦时每升为200毫升 , 西汉、新莽、东汉时每升为200毫升;权衡 , 秦时每斤为252-253克 , 西汉时每斤为248克 , 新莽时每斤为238克 , 东汉时 , 每斤约为220克[1

所以 , 在初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度量衡之后 , 对于深刻学习和掌握《伤寒杂病论》的药用剂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 对于医圣张仲景所用经方的剂量 , 我们主要需要了解四种 。 第一个是“审度” , 也就是长度与现代的折算方法;第二个就是“嘉量” , 也就是容器所容纳的量与现代的折算方法;第三个就是“权衡” , 也就是物质的重量与现代的折算方法 。 除了度量衡之外 , 还有一个就是枚数或者个数 , 因此第四个便是枚数或个数与现代的折算方法 。 弄清楚度量衡和个数与现代的折算方法 , 对于娴熟的运用医圣张仲景所传经方 , 如有神助 。

第一、审度
对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到的度量衡中 , “审度”使用的比较少 ,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厚朴一尺 。 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 , 厚朴大多是按照两来计算剂量的 , 但唯独麻子仁丸、厚朴大黄汤两个方剂 , 厚朴的剂量使用的是一尺 。 按照对秦汉度量衡的考证 , 对于一尺的长度 , 折合成现代的长度 , 大约为23.1~23.5厘米 。 长度基本可以确定 , 那么这么长的厚朴究竟有多重呢?毕竟现代通用剂量都是按克的 , 多以 ,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唯有实测 。 有医者通过实测发现 , 厚朴一尺(厚三分)等于21.092克 , 厚朴一尺(据唐代厚朴厚度)等于45.1975克[2
。 还有医者按照汉代一尺约23cm测算厚朴重量 , 以长23cm、宽7cm的大小来计算 , 厚朴一尺去粗皮约重60g[3
。 除此之外 , 还有通过实测得出厚朴一尺约等于30克[4
。 所以 , 目前关于厚朴一尺的重量 , 主要有四个折算剂量 , 那就是21、30、45、60克 。 由此可知 , 对于厚朴一尺的重量 , 即便通过实测 , 依然存在很大差异 , 暂无形成统一意见 。
第二、嘉量
对于容量的计算 , 在《伤寒杂病论》中 , 用到最多的是斗、升、合、方寸匕 。 在古代的量具中 , 除了装液态的 , 也装固态的 , 因此这个剂量如果都按照现代的克度来计算的话 , 除了很多通用的之外 , 还有一些个例需要分别对待 。 一般来说 , 汉代的容量:汉1合等于20ml , 1升等于200ml , 1斗等于 2000ml , 1斛等于20000m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