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AR-T加速崛起,百万元级“抗癌神药”如何让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 二 )


至于奕凯达?的销售情况 , 根据复星医药方面披露 , 目前国内已有超过200位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了治疗 。 在今年4月和10月 , 奕凯达?新增二线适应症分别获美国FDA和欧盟EMA批准上市 。 复星凯特已经与全国25个省市的111家医院合作 , 建立阿基仑赛细胞治疗中心;先后推动奕凯达?纳入50多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60项商业保险目录 。
国产CAR-T加速崛起,百万元级“抗癌神药”如何让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
文章图片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 , 尽管国内CAR-T产品在加速布局 , 目前CAR-T的细胞治疗整体的渗透率比预期较高 , 但是整体渗透率依旧很低 。 相比之下 , 随着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 CAR-T在国外市场的销售还在持续放量 。 例如 , 诺华CAR-T疗法Kymriah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2.63亿美元;吉利德Yescarta和Tecartus两款上市产品累计收入6.42亿美元 , 同比增长57% 。 其中Yescarta在2022年Q2增长66% , 达到2.95亿美元 , Tecartus则增长78%至7300万美元;CAR-T疗法方面 , Abecma作为百时美施贵宝(BMS)首个获批上市的BCMACAR-T疗法 , 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56亿美元 , 对比去年同期的0.24亿美元 , 增幅550% , 可见Abecma还在持续放量 。
刘子涵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从国内目前获批的两款CAR-T产品来看销售不及海外 , 主要原因在于 , 一方面 , 在定价上中国的两款CAR-T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上市的CAR-T产品 , 这将导致产品销售额明显低于海外上市的产品 。 中国的两款产品定价在120万元左右 , 而海外上市产品的定价在37万美元至48万美元之间;另一方面 , 和海外市场相比 , 中国CAR-T市场有多方面的限制 , 包括医生的认知、患者的认知以及患者的支付能力等 。 CAR-T治疗非各个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 , 该治疗方案的应用需要医生的推荐和指导 , CAR-T企业需要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产品的渗透率 。
“高昂的产品价格及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 即使有城市惠民保和商保的覆盖 , 对于难以负担的患者来说 , 使用CAR-T疗法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金缺口 。 ”刘子涵认为 , 从患者基数来看 , 恶性血液病为CAR-T产品的主要适应症 , 而恶性血液病的发病人群数量十分有限 , 远低于实体瘤的发病人数 , 若目标市场仅限于中国 , 那么目标群体的数量将进一步缩小 。
如何提高市场渗透率?
中国一方面作为癌症高发大国 , 每年大约有400万左右的新增病例 , 临床治疗对CAR-T技术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 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 随着CAR-T商业化价值被验证后的热度上升 , 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涌入该赛道 , 除了与海外大型药企合资进行成熟产品的引进与本地化生产的企业 , 如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 , 更多的是走自主研发路线的本土企业 , 如上海细胞集团、科济生物、亘喜生物等 。
智慧芽《医药生物产业系列——CAR-T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和创新技术研究报告》显示 , 全球在CAR-T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专利申请目前约有2.1万件 。 其中 , 美国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 中国则以明显领先于欧洲和日本的优势紧跟美国 , 由此也不难看出 , 中国CAR-T市场竞争白热化 。 与此同时 , 不容忽视的是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技术背后 , CAR-T细胞疗法仍面临不少挑战——副作用控制、实体瘤疗效、“天价”治疗费用等仍是全行业时下待攻克的焦点课题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CAR-T技术的应用使得国内骨髓瘤患者总体预后不断改善 。 如果患者能够规范治疗 , 多发性骨髓瘤有望成为纯粹的慢性病甚至最终实现治愈 。 不过 , 在面对这么多药物、这么多治疗手段和方法 , 患者乃至临床医生也会有所选择 。 医生在治疗患者的时候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条件 , 比如说多发性骨髓瘤处在不同的阶段 , 是初治还是复发以后的治疗 , 患者的年龄是老年还是中年 , 患者的经济状况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