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奶企内卷时代,花式营销的“新乳企”,为何成不了“黑马”?( 三 )


最终的结果就是 , 高端低温酸奶的红利期不断收窄 , 卡士、简爱等亟需从“单一业务风险”带来的增长困境中突围 。
黑马杀出可能性小 如今 , 在消费升级、健康意识提升趋势下 , 人们对乳品也提出了“新鲜”的需求 。 凯度消费者最新调研数据显示 , 低温鲜奶在2020年的品类渗透率增长了7个百分点 , 这样的渗透率增幅在快消品行业中并不多见 。
而对比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等国 , 巴氏低温奶市场份额都在99%以上 , 增长潜力巨大 。
更为关键的是 , 在常温奶上的“每天一斤奶 , 强壮中国人”的政策扶持 , 在低温奶上再次上演 。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栋7月24日披露数据显示 ,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在目前日均供应量2130万份常温液态奶的基础上 , 推行低温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学生奶新品类试点 , 已有16家企业、25家工厂生产的低温巴氏奶和发酵乳进入学校 。

市场|奶企内卷时代,花式营销的“新乳企”,为何成不了“黑马”?
文章图片

种种利好之下 , 低温奶正在成为新品牌抢占增长红利的下一个风口 。
客观来说 , 低温鲜奶和低温酸奶的生产、奶源、物流、渠道、消费群体是可以复用的 。 低温乳品新品牌从酸奶拓到鲜奶 , 确实是一条可以降本增效地实现增长的尝试 。
但问题也在于 , 低温鲜奶市场比拼的是奶源地、市场反应效率、品牌影响力、市场覆盖面等方面的长远竞争力 。 在当下低温鲜奶市场的红海竞争中 , 新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
例如 , 光明优化奶牛品种推出娟姗鲜奶 , 使原奶本身含有更多的营养;君乐宝优化生产工艺推出INF(超瞬时浸入式杀菌)鲜奶 , 在巴氏奶基础上扩增了品类——INF奶 , 保留活性营养的同时保质期可长达19天 。
反观在短时间内爆火的新锐品牌都摆脱不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在今年7月《新京报》的一份报道中 , 卡士、简爱同时推出了自有鲜奶产品 , 一个宣称“没喝过卡士鲜奶等于没喝过鲜奶” , 一个宣称“历时300多天 , 干掉5个产品经理 , 只选择最标准的75℃巴氏杀菌工艺” 。
前者宣称的“荷兰纯种荷斯坦奶牛”已是国内多数奶牛养殖场的标配 , 而业内目前公认的“高端”奶牛品种为原产自英吉利海峡的娟姗牛;后者宣称的“最标准的75℃巴氏杀菌工艺” , 在鲜奶行业也已不是顶尖灭菌技术 。 光明、新希望、三元部分巴氏奶产品的杀菌温度已降至72℃ , 工艺更高 。
再以传出上市的“认养一头牛”为例:其推出的基于“A2型奶牛”的“A2β酪蛋白纯牛奶”产品 , 其实早在2017年6月 , 三元乳业就已做出过尝试 。

市场|奶企内卷时代,花式营销的“新乳企”,为何成不了“黑马”?
文章图片

不容忽视的是 , 由于低温奶对生产、运输、存储等方面的专业要求较高 , 每个区域龙头品牌在各自大本营及其周边市场 , 占据着不可匹敌的渗透率和铺货率 。
中国乳企的竞争 , 本质上还是一种对奶源、牧场、渠道、品牌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考量 。 对于在某一细分领域快速崛起的网红新乳企而言 , 要么是通过跨界 , 攫取细分领域最前沿的那一段红利 。 一旦定位专心做乳业 , 这必定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 。
【市场|奶企内卷时代,花式营销的“新乳企”,为何成不了“黑马”?】乳业的未来无疑一片光明 , 而新品牌中能否再次杀出一匹黑马 , 可能性正在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