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糖尿病百度百科( 二 )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 , 肥胖者发病率高 , 常可伴有高血压 , 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 。 起病隐袭 , 早期无任何症状 , 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 , 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 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 , 晚期低下 。
鉴别诊断
语音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 , 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 , 餐后血糖迅速上升 。 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 , 急性感染、创伤 , 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 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 , 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 , 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 , 除血糖升高外 , 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 , 不难鉴别 。
治疗
语音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 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 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 自我监测血糖 , 饮食治疗 , 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如何控制糖尿病 , 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 。 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 , 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 , 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 。 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 , 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 , HbA1c小于7% 。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 , 运动 , 降低体重等治疗后 , 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 。 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 , 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 。 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 , 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 。 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 , 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 , 使体重逐渐下降 , 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 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 , 创伤及大手术期间 , 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 , 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 , 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 , 早产、死产发生率高 , 故应严格控制血糖 , 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 ,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 , 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 , 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 降低体重 。 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 , 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 , 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 , 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 , 可加用双胍类药物 , 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 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 , 消耗性疾病 , 营养不良 , 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 , 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 , 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 ③不良反应一是胃肠道反应 。 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 , 发生率可达20% 。 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 , 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 。 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 。 三是乳酸酸中毒 , 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 , 伴有肝、肾功能减退 , 缺氧性疾病 , 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 , 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