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洞仙村:产业添活力家园留乡愁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洞仙村 , 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木质结构房屋错落有致 , 红板壁、白窗门、古老的花窗和两头微翘房檐、土家吊脚楼、门锤雕饰随处可见 , 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 。
洞仙村离县城100多公里 , 开车需要3个多小时 , 是思渠镇最偏远的一个村 。 该村曾属一类贫困村 , 国土面积12.03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1920亩 , 其中田62亩、土1858亩 , 25°以上的坡耕地占87% , 森林覆盖率90% 。 由于地处偏远 , 土地坡度较大 , 石漠化严重等因素 , 制约着该村发展 。
沿河洞仙村:产业添活力家园留乡愁
文章图片
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洞仙村 。 杨再成摄
该村党支部书记秦海介绍 , 近几年来 , 村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村寨古朴、村民淳朴、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等优势 , 积极向省市申报第六批传统村落 , 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村里的古建筑和民族文化 , 让村民在传承和保护中受到文化熏陶 , 寻求致富道路 。 据悉 , 该村申报的传统村落已通过市级审批 。
在积极申报和保护村落的同时 , 该村还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产业 , 增加群众收入 , 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
如今 , 洞仙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村里的群众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外 , 主要靠养殖牛、羊、蜜蜂 , 种植烤烟和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 。
笔者来到该村村民张国贵家时 , 他正忙着把自家的40多只羊赶往山上吃草 。 张国贵告诉笔者 , 一直以来 , 家里都有养殖牛、羊的习惯 , 到现在已经养殖有20多年了 , 每年的养殖收入成为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
沿河洞仙村:产业添活力家园留乡愁
文章图片
村民赶羊上山吃草 。 杨再成摄
“我养了20多年的羊了 , 羊每年都保持在40只到50只左右 , 一年养羊收入有1万多 , 加上养牛一年有5万元左右 。 ”张国贵自信地说 。
除了张国贵 , 该村的另一个村民张国富也走上了养殖之路 , 通过养殖传统中华小蜜蜂 , 用自己双手创造了甜蜜生活 。
养殖蜜蜂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和较大的成本 , 张国贵因地制宜 , 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摆放了50多个蜂桶 , 开始养殖蜜蜂 。
沿河洞仙村:产业添活力家园留乡愁
文章图片
蜂蜜 。 杨再成摄
养殖传统中华小蜜蜂一年只采割一次蜜 , 所采的蜂蜜属于天然百花蜜 , 清香甜润 , 营养滋补 , 单价每斤在180元至200元左右 , 销路极好 , 每次都是刚采割没多久就全部销售一空 。 “我前两年养蜂有50多桶 , 每年产的蜂蜜要卖2万多元 。 今年受气候影响 , 只养了30多桶 , 预计收入有1万多元 。 ”张国富说 。
张国贵、张国富只是该村养殖的一个缩影 。 据统计 , 截至目前 , 该村从事传统牛、羊养殖的村民有50多户 , 共存栏羊500多只、牛300多头;养殖蜜蜂的村民有70多户 , 蜜蜂500余桶 。 传统的养殖产业在该村正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
“我们村群众依托村里地域面积广阔的优势 , 大力发展牛、羊、蜜蜂等养殖 。 同时 , 村支两委也积极帮助养殖户扩大规模 , 开拓市场 , 力争把这些传统养殖业发展成为我们村的优势产业 。 ”该村党支部书记秦海说 。
沿河洞仙村:产业添活力家园留乡愁】“今后 , 我们将加大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 , 强化传统村落的打造、保护和传承 。 并结合本村人文、土地、自然等资源优势 , 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 , 不断改善群众人居环境 , 增加群众的收入 , 助力乡村振兴 。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文政说 。 (朱志伟、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