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发中国研究,将迅速影响全球卒中治疗( 二 )


但无论是桥接治疗还是直接取栓 , 在ENCHANTED-2/MT结果出炉前 , 患者血管再通后的血压管理具体值 , 始终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
“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增加脑出血转化的风险 。 ”本次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永巍教授告诉“医学界” , 但如果血压过低 , 又可能出现再灌注不足 , 取栓再通后“梗死”仍继续加重的情况 , “尤其是对于动脉狭窄的患者 。 ”
“标准治疗下 , 目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已经可以达到90% , 在一线城市高级卒中中心 , 甚至超过95% 。 但患者的良好预后率却没有成比例提升——约只有50%左右 。 ”
张永巍教授认为 , 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在取栓后 , 医生并不清楚管理患者血压值的最佳范围 。 ”
根据目前全球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 , 取栓再灌注后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80mmHg以下 。 “指标太宽泛了 。 ”刘建民教授解释道 , “这导致每个医院的临床治疗标准都不同 , 十分混乱 。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 , 对于取栓再灌注良好的患者 , 术后24小时内有5%、36%、21%、28%的临床医生 , 分别选择将患者收缩压降至120、120~139、140~159、180mmHg以内 。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 , ENCHANTED-2/MT研究应运而生 。 历时近4年 , 第一阶段公布的阳性结果 , 据研究团队介绍 , 意味着每年至少可以挽救5万名患者的生命 , 并改善他们的预后 。
“研究是被提前终止的 。 ”研究第一作者、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杨鹏飞教授告诉“医学界” , 截至今年3月入组的800余名患者 , 还不足原计划招募人数的一半 , 但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DSMB)叫停了试验 , 理由是已观察到了显著的阳性结果——降压至120mmHg以内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
第二阶段研究同步启动
“本次结果对临床实践以及未来临床指南的制定 , 具有强烈的指导性意义 。 ”宋莉莉教授对“医学界”表示 ,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表明临床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治疗策略 。 ”
在ENCHANTED-2/MT前 , 另一项相关的著名研究来自法国学者团队 。 2021年4月 , 发布于《柳叶刀·神经病学》的BP-TARGET试验表明 , 与标准降压组(130~185mmHg)相比 , 强化降压(100~129mmHg)并不能降低血管内治疗成功后 , 24~36小时影像学上的脑出血发生率 。
“但影像学上的‘出血’和‘症状性出血’是有差异的 , 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康复情况 。 ”杨鹏飞教授对“医学界”表示 , ENCHANTED-MT则选用90天后的临床预后作为主要研究终点 , 通过高质量、高标准、大样本的研究 , 明确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的安全下限 。
从2018年立项至今 , 设计试验方案、联系各研究中心、招募患者、数据汇总分析......“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在血压管理研究上有着深厚的积累 , 全国还有40多家医院和长海医院一起共享临床数据 。 ”宋莉莉和杨鹏飞教授都认为 , ENCHANTED-2/MT的成功 , 关键在于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团队的紧密协作 。
但这依旧只是个开始 。 据刘建民教授透露 , 在ENCHANTED-2/MT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发布的当天 , 第二阶段研究将同步启动 。
安德森教授表示 , 研究小组还未能找到足够有力的证据 , 来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清除血栓后 , 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 。 “虽然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 , 将收缩压控制在小于120mmHg是有害的 , 但最佳控制水平尚待确定 。 ”他说 。
“现在我们意识到 , 取栓再灌注后收缩压要控制在120mmHg以上 , 但到底是130、140、还是150?”刘建民教授称 , “在第二阶段研究中 , 我们希望能找到比较明确的血压上限 , 进一步为全球相关指南的修改或制定 , 提供更确凿的高质量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