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治疗里程碑!今天,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长海医院重大科研成果

卒中治疗里程碑!今天,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长海医院重大科研成果
文章图片
10月28日 , 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主刊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英文名ENhancedControlofHypertensionANdThrombEctomyStrokeStuDy , 英文简称ENCHANTED-2/MT) 。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杨鹏飞、张永巍和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宋莉莉为该项研究共同第一作者 , 刘建民和CraigAnderson为共同通讯作者 。
卒中患者手术后 , 血压到底应该控制在多少?这个看似很小的细节 , 其实是全球脑卒中救治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 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实“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 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 , 强化血压管理(<120mmHg)患者临床预后差于标准血压管理(140-180mmHg)” 。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支持 , 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
卒中治疗里程碑!今天,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长海医院重大科研成果
文章图片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 也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 。 近年来 , 我国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根据《脑卒中防治报告》 , 2021年我国机械取栓年手术量(上报)为5.3万例 , 是2010年的173倍 , 预计2030年我国将有50万以上患者从中获益 。 然而 , 尽管90%以上的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获得血管的成功再通 , 但其中仍有半数以上患者遗留残疾甚至死亡 , 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 , 备受全球研究者关注 。
在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所有因素中 , 血压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项 。 根据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 , 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范围都是合理的 , 但是 , 是按正常人的血压标准为患者强化降压(<120mmHg) , 还是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40-180mmHg) , 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 国际上同期在研的10余项同类研究 , 都在试图为这一难题给出答案 。
刘建民带领团队与国际著名的卒中研究机构——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合作 , 于2018年10月开始相关研究筹备工作 。 该研究历时4年 , 由中澳合作 , 国际9个职能委员会全程介入 , 国内44家卒中中心参与 , 通过1828次筛选 , 最终入组患者821例 。 经2758次标准化随访 , 5024份神经血管影像 , 16616次血压记录 , 近30万条临床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证实 , 强化降压治疗组90天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占47.5% , 而标准血压管理组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达到60.8% , 有力证明强化降压到<120mmHg对患者不利 , 而140-180mmHg的标准血压管理则更有利病人康复 。
卒中治疗里程碑!今天,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长海医院重大科研成果
文章图片
刘建民表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卓越的临床研究 , 但在相当长时间内 , 我们缺乏原创性、领先性和循证性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 一度制约了临床治疗的发展 , 使我们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 。 最近几年 , 我们迎头赶上 。 特别是这项研究 , 在国际上首次对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 , 尤其是标定了安全下限 , 对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 ”
接下来 , 研究团队将在该研究第一阶段结果的基础上 , 调整研究方案 , 并将吸纳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的临床中心 , 继续开展第二阶段研究 , 探索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目标范围 , 进一步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