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天寒多胃病,养胃妙招先学会~

穴位|天寒多胃病,养胃妙招先学会~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 。 胃是人体器官中 , 最娇气的部位之一 。
很多肠胃功能不太好的人 , 只要一到天气变凉 , 以及寒冷的季节时 , 就容易出现胃胀 , 胃痛等等不舒服的情况 , 那为什么天冷胃就不舒服呢?
01
为什么天冷容易胃痛

寒凉的天气
秋冬时节 , 寒气当令 , 胃是喜暖不喜凉 , 脾胃阳气最易受损 , 因此受凉则容易出现胃痛、腹泻 。 所以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 适时增添衣被 , 勿食凉食物 。

作息不规律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 , 冒犯寒威 。 ”天气寒冷的时候 ,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 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 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 , 尽量不要熬夜 。

暴饮暴食
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其他季节都更为活跃 , 很多人感到胃口大开 , 食量增加 , 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 过度进食会增加胃的负担 。
温食是暖胃的直接方式 , 早晚喝些热粥对胃肠健康大有裨益 , 要避免过量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的食物 。

情志不畅
现代人工作忙碌 , 生活压力大 , 情志容易波动 , 而研究发现 , 胃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 。 因此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 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 注意劳逸结合 , 防止过度疲劳 。
02
调养脾胃之——穴位艾灸
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 秋冬天气变化多 , 养胃暖胃妙招学起来 。
艾灸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医瑰宝 , 艾叶可温脾 , 使脾运化阳气 , 阳气盛则寒去 , 则脾胃和 , 从而调理脾胃虚 。
1、艾灸中脘穴
取穴:中脘穴在上腹部 , 前正中线上 , 脐中上4寸 。
中脘穴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 , 常言说:“得胃气者生” , 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 , 具有健脾和胃、通腑降气的功效 , 对胃脘胀痛、食欲缺乏等小儿脾胃痛都有裨益 。

2、艾灸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 位于小腿外侧 , 外膝眼下3寸 。
足三里作为穴位的“明星” , 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 , 因此流传着“ 若想胃里安 , 三里常不干”的说法 。
此穴对调理肠胃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 中医讲长灸足三里 , 不光可以调理人体的肠胃 , 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
3、艾灸关元穴
取穴: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 , 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 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
关元穴也叫玄关穴 , 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 , 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 。
关元穴离肚脐很近 , 温热的艾灸在灸此处穴位时 , 让人很舒适 , 同时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 , 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肤 。
操作方法:
取舒适体位 , 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 ,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 , 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 , 每穴5分钟 。
03
调养脾胃之——穴位按摩
除了中脘穴、足三里等这些常见调养脾胃的穴位外 , 我们身上还有3个“特效穴”常被错过 。
腹哀穴
取穴:腹哀穴位于腹部中线旁开四指 , 肋骨下缘的地方 , 触摸肋骨下缘会摸到明显的颗粒感 , 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
【按摩手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缘 , 手掌凸起来 , 用掌指关节骨头位置 , 放到肋骨的边上 , 沿着肋骨的边缘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