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真奇妙

它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真奇妙

文章图片

它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真奇妙

要说中医方剂的经典 , 可能上下几千年中 ,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方剂里 , 桂枝汤都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 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所传 , 全方用药十分平易近人 , 而且配伍环环相扣十分奇妙 , 因此 , 后世不少医家对它赞誉有加 , 有称它为“伤寒第一方”的 , 也有称它为“千古第一方”的 , 还有称它为“经方第一方”的 。 那么 , 桂枝汤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魔力呢?我们还是得去深度了解一下桂枝汤 。

桂枝汤的用药其实很简单 ,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路来看 , 这个方剂的方药组成真的是很简陋 , 然而桂枝汤的用药 , 就是在践行《陋室铭》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桂枝汤用药太过平淡无奇 , 但是却能发挥不可思议的药效 。 从药物组成来看 , 桂枝汤所用的中药一共五味 ,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

生姜和大枣 , 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 , 都会觉得这两样一个是食材 , 一个是作料 , 所以 , 桂枝汤真正意义上所用的纯粹的中药 , 也就桂枝、芍药、甘草 。 当然 , 在医圣张仲景时代 , 生姜和大枣配伍的意义十分重大 , 且张仲景有很多方剂中都有生姜和大枣 。 这两种现代人看起来稀松平常之物 , 却在医圣张仲景手里运用的出神入化 。
那么这个桂枝汤 , 它的配伍究竟有什么讲究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君臣佐使 , 桂枝汤全方以桂枝为君药 , 主要起到解肌发表、散邪扶卫的作用;以芍药为臣药 , 主要起到益阴敛汗的作用;以生姜、大枣为佐药 , 主要起到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的作用;炙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调和诸药、调和药性的作用 。
桂枝汤的全方用药 , 在用量上也是颇有学问 ,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它们的比例是3∶3∶3∶2∶12 。 除了大枣是用枚数表示剂量的之外 , 其余四味中药都是用的两 。 那么 , 大枣十二枚 , 大约等于几两呢?按照汉代度量衡的换算 , 大枣十二枚约等于二又三分之一两或者三两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对东汉度量衡的考证 , 发现东汉时期的一两约等于现代的13.674~15.625克 , 如果按照13.674折算 , 大枣十二枚约等于汉代的三两 , 如果按照15.625克折算 , 那么 , 大枣十二枚就约等于汉代的二又三分之一两 。
【它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真奇妙】
如果从桂枝汤的配伍结构来看 , 大枣折算成汉代的三两更符合桂枝汤精髓 。 为啥?因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四味中药的总量等于十二两 , 而甘草的总量是二两 。 将甘草分成四股力量 , 一股与桂枝合用 , 辛甘化阳 , 来充实卫气;一股与芍药合用 , 酸甘化阴 , 来调和营气;一股与生姜合用 , 解表以散寒;一股与大枣合用 , 甘缓以和中 。 所以 , 清代名医柯韵伯称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 , 是“滋阴和阳 , 调和营卫 , 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表 , 调和营卫;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 在临床中 , 常以“头痛发热 , 汗出恶风 , 鼻鸣干呕 , 口不渴”为常见病症 , 而舌脉方面 , 则以“舌苔薄白 , 脉象浮缓或浮弱”为要点 。 桂枝汤的现代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 但除了桂枝汤主证外 , 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 , 均可以辨证使用桂枝汤 。 诚如清代名医徐忠可所说 , “外证得之 , 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 , 为化气和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