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来自“内蒙古粮仓”的秋收一线观察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文章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右一)在通辽市开鲁县一处千亩片示范田开展工作 。 采访人员连振摄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文章图片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 ,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万亩片示范区收割玉米 。 (无人机照片)采访人员连振摄
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 如何提高单产始终是玉米科研的重要课题 。 随着秋收结束 , 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连传喜报:开鲁县、科尔沁区的多块千亩片地块、万亩片地块 , 分别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和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全市有300多万亩应用新技术的玉米地增产 , 增产幅度在4亿公斤至5亿公斤之间 。
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成果得益于一套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技术模式 。 这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 , 创新性地将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的栽培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 , 通过持续4年的示范带动引领 , 成为助力玉米高效增产的“绿科技” 。
创新的模式
金秋时节 , 通辽市奈曼旗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 。 在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 , 由该村党支部领办的方盈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的12500多亩玉米获得大丰收 , 看着刚刚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 , 党支部副书记张玉辉脸上乐开了花 , “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折合14%籽粒含水率 , 下同) , 丰收的感觉真是美”!
就在去年 , 当张玉辉带领合作社首次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时 , 周边的农户一度认为他在胡闹 。 “我们每亩种4000多株玉米 , 他每亩种6000多株 , 那么密 , 我以为肯定得倒伏”“地里播种 , 咱这大水大肥就得跟上 , 出苗又快又壮;今年播种后 , 合作社托管的地 , 只滴灌了少量的水肥 , 出苗很慢 , 当时我还认为他这产量肯定不行”……
然而 , 去年秋收时 , 张玉辉带领合作社打造出了奈曼旗首个千亩“吨粮田” , 这让周边农户惊叹不已;今年 , 全村及周边农户的12500亩耕地 , 全都交由方盈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 , 一举打造出了万亩“吨粮田” 。
从千亩“吨粮田”到万亩“吨粮田” , 都得益于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说 , 多年来 , 我国玉米亩产的年均增幅 , 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 提高亩产是玉米科研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 他们团队经多年研究 , 创制出了玉米密植滴灌这一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种植新模式 。
“这套技术模式有很多新理念 , 集成了很多新技术 , 但掌握起来并不难 。 ”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 , 已经连续4年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模式 , 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
“选用农牧部门筛选推荐的耐密植、抗倒伏种子 , 播种后滴水出苗 , 及早干预确保均匀出苗 , 分次精量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 。 ”马忠臣说 , 这套模式有很多技术点 , 但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上述环节做好 , 正常年景下亩产相比之前大幅提高是没有问题的 。 今年 , 马忠臣流转承包的1万多亩玉米 , 平均亩产也超过了1000公斤 。
亩产提高的底气 , 来自该模式背后的科研力量 。 这套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的创制 , 正是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长期对玉米生长规律、水肥需求规律的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