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吃法及贮藏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一到秋冬季 , 大街小巷经常会飘着烤红薯的香味 , 软糯香甜的烤红薯 , 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 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烤红薯 , 就可以让人“秒回”童年 。 红薯属于优质主食 , 但红薯该如何食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红薯的吃法及贮藏
文章图片
颜值高品质好
红薯作为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 , 红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 。 因为区域、品种的差异 , 不同地方给了红薯不同的命名 , 例如 , 甘薯、地瓜、红苕、山芋等 , 至少10余种 。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等 。 特别是氨基酸含量较高 。 红薯与米面混吃 , 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蛋白质补充 , 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 , 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 , 有“第二面包”的美誉 。
从薯肉色来看 , 目前常见的红薯一般分为红瓤、黄瓤、白瓤和紫瓤等 , 颜色不同 , 营养价值和口感略有差异 。 黄瓤红薯和白瓤红薯因薯肉色不同 , 很好分辨 ,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 。
一般来说 , 红瓤和黄瓤红薯含糖多 , 煮熟后瓤呈红黄色 , 味甜可口 , 而且红瓤和黄瓤红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也相对要高一些;而白瓤红薯含淀粉多 , 煮熟后瓤呈白色 , 味道甜而口感面 , 白瓤红薯的粗纤维含量相对较高 , 比黄瓤的高出4%—5% 。
时下正是新鲜红薯上市的季节 , 针对如何挑选好品质、好口感的红薯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曹清河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表皮光滑、薯形饱满 , 薯肉鲜红、金黄或艳紫 , 含水量中等 , 口感细腻柔软、甜度较高、香气较浓的红薯 , 适合蒸煮和烘烤等方式食用 , 而橘红瓤、甜度高、水分适宜的甘薯 , 尤其适合烘烤 。
二是若红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建议购买 。 如果红薯表面有疤痕 , 则会在保存过程中比较容易腐烂 , 不易久存;如果表面色泽暗淡 , 看起来较干瘪或凹凸不平甚至有发芽的情况 , 则说明红薯已经不新鲜了;而如果表面有腐烂状的黑色小洞甚至有异味 , 则说明该红薯内部已经腐烂 。
美味要适量
美食江湖中 , 有关红薯的传言不少 , 而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 , 就是吃红薯能抗癌和红薯吃多了会得糖尿病的传言 。 面对一块香喷喷的红薯 , 吃还是不吃 , 似乎成了难题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健表示 , 红薯抗癌的说法源于网上流传的日本国立癌症研究所的报道 , 并没有见到原始文章或数据 。 不过我国学者研究发现 , 甘薯中的蛋白对大肠癌细胞和小鼠大肠癌有抑制作用 , 同时甘薯中的多糖能抑制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以食用甘薯来替代药物治疗 。
至于红薯吃多了易得糖尿病的说法 , 主要是源于有一些类型的红薯 , 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 。 事实上 , 甘薯是中等血糖负荷食物 , 吃红薯一般不会引发太剧烈的血糖波动 , 所以适量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
红薯在吃法上很有讲究 。 孙健建议消费者留心以下几点:
首先是控制食用量 , 红薯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酶 , 进入胃肠道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引起泛酸、腹胀、打嗝等情况 , 所以红薯一定要蒸熟煮透 , 而且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 一般以200克一次为宜 。 不过 , 不同人群间有个体差异 , 许多人即便以红薯为主食 , 也没有发生胀气现象 。
因为红薯含糖量约为20% , 还有大量的粗纤维 , 所以不宜空腹食用 。 应注意的是 , 食用100克红薯 , 要相应减少25克主食 ,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总热量摄入 , 避免食用过多引发血糖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