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绿色“长生果”( 二 )


为何产量翻番 , 主要是采用了于海秋教授团队的“机械化单垄小双行交错布种单粒密植精播技术” , 这是实现花生稳产高产的核心技术 。 周秋明对这个技术已是非常熟悉:“以前一亩地小粒种正常播种1.6万株 , 现在采用‘狗咬纹’式的‘单垄小双行交错布种’ , 种植密度达到2.2万株 , 产量自然增加 。 ”
2017年至2021年 , 于海秋教授团队突破了传统的双粒或多粒穴播方式 , 创新提出“单垄小双行交错布种单粒密植精播”技术 , 即每小垄播种两小行 , 其中一行的播种穴位置与另一行相邻两个播种穴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的一种播种方式 。 该技术不但协调了花生植株个体与群体生长、行间与株间结构布局 , 而且可以塑造高产株型 , 优化群体光分布 , 强化养分吸收 , 充分发挥单株潜力 , 增加群体生产力 , 进而提高产量 。
种出绿色“长生果”】兴城地处北纬40度 , 是“花生黄金生产带” , 现有花生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 , 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0%左右 , 花生成为了兴城市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 长期以来 , 多数农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种植方式 , 栽培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
兴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贵军告诉采访人员:“这几年在沈阳农大专家的技术支持下 , 开展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建设 , 花生产量增加了 , 品质提升了 , 质量检测指标全部合格 , 达到出口标准 , 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 ”
主推花生带状轮作 , 构建花生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模式
在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上 , 于海秋教授团队攻克了花生大垄双行压膜聚水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根瘤菌剂+1/3氮肥减施、花生宽幅带状轮作互促减肥减药等高产、优质、绿色栽培技术 , 创建了“塑造高产株型、优化群体质量、强劲根系吸收”的栽培技术体系 , 建立了不同生态种植区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模式 , 大幅度提升了花生生产水平 。
其中“花生带状轮作复合种植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1年和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之一 。 这个技术成果得到广大种植户的印证 。
“玉米增产 , 花生不减产” , 阜蒙县惠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洪武领着采访人员到花生玉米带状轮作的地块实地察看 , “花生玉米轮作后可以增加玉米的播种密度 , 与花生间种玉米透风透光生长好 , 你看玉米饱满不秃尖双棒多 , 相对亩产在2000斤以上 , 而且减少土壤风蚀 , 花生产量也能达七、八百斤 。 ”
于海秋教授团队成员、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新华向采访人员介绍 , 他们团队开展的花生与玉米、高粱宽幅带状轮作研究表明 , 带状间作促进了交互区土壤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 加强了花生根瘤固氮能力 , 玉米植株氮约有1.63%来源于花生固氮 。
基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 结合已有的成熟技术 , 根据不同种植区的生态特点和土壤条件 , 于海秋教授团队集成了“一改、两选、二/三轮、四增”不同种植区花生栽培模式并示范推广 , 实现花生可控栽培 。
“一改”即改单垄裸地双粒播种为单垄小双行交错单粒精播 。 “两选”即花生选用抗寒耐旱品种 , 玉米(高粱)选用氮高效、株型紧凑品种 。 “二/三轮”即花生带与玉米(高粱)带实现二/三年轮作一次 。 “四增”即玉米(高粱)适量增密、增强根瘤固氮能力、增加土地当量比、增加氮肥效率 , 促进花生产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