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绿色“长生果”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种出绿色“长生果”
——沈阳农业大学突破辽宁花生稳产丰产的技术瓶颈
种出绿色“长生果”
文章图片
沈阳农业大学于海秋教授团队在花生地里工作 。
花生因有助于延年益寿 , 俗称为“长生果” 。 辽宁年均种植约500万亩 , 以小粒型优质花生而闻名 , 油用、粒用并重 。 但花生生产上仍存在着限制性因素 , 表现在单产低而不稳 , 种植模式单一 , 栽培管理粗放 , 连作障碍和土壤风蚀严重 。
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于海秋教授团队突破花生生产关键技术难题 , 因地制宜构建四个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模式并大面积推广 , 2019年至2022年 , 建立10个核心县 , 覆盖58个乡镇 , 574个村屯 , 技术覆盖率59.6% , 促进平均单产提升至251公斤 , 累计推广808.7万亩 , 增产荚果3.35亿公斤 , 总经济效益9.53亿元 , 综合效益显著 。
“花生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的实施 , 变革了辽宁花生传统种植模式 , 突破了花生稳产丰产的技术瓶颈 , 拉动项目实施区域花生亩产由五年前的190公斤提升至现今的251公斤 , 为花生产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科技支撑 。
培育和筛选优质品种 , 建立抗寒耐旱评价体系
辽宁省具有悠久的花生栽培历史 , 是全国及世界重要的优质花生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 但辽宁省是我国高纬度花生主产区之一 , 低温冷害、春旱伏旱已经成为限制辽宁省花生生产的关键环境限制性因素 。
因此 , 筛选和培育抗寒、耐旱花生品种 , 准确鉴定花生品种抗逆性是抵御不良气候条件最为科学、经济、有效的方法 。 于海秋教授团队在创制出22个抗逆种质资源、培育出农花14、农花19等5个抗逆新品种的同时 , 以159份东北地区核心的花生品种(系)为试材 , 采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和20%PEG6000模拟培养鉴定和田间鉴定 , 建立了花生品种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与花生品种耐旱性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于海秋教授向采访人员介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 , 在辽西北、辽北、辽西南和辽中地区进行了多年多点的品种筛选试验 , 根据辽宁省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土壤条件 , 培育和筛选出23个抗逆高产优质花生品种 , 有的品种具有广适性 , 有的为某一种植区专用 。 ”
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在辽宁特产花生之乡-沈阳市康平县海洲窝堡乡建立示范区550亩 , 依托沈阳兴果花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该公司是康平县花生产业龙头企业 , 公司现有花生良种繁育种植基地2000余亩 , 辐射带动全乡花生种植户2000余户、面积5万余亩 。
“品种换了 , 产量明显提升 。 沈阳农大的专家在我们这儿开展养分高效抗旱花生新品种等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 花生亩产增加150斤以上 。 ”沈阳兴果花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季秀丽说 。
近5年 , 通过技术示范 , 康平县海洲乡花生示范区平均亩产超过330公斤 , 最高产量达467.2公斤 , 花生肥料利用率提高14.5% , 化肥减量33.3% , 花生增产16.5% ,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研发“单垄小双行交错布种”技术 , 突破抗逆高产优质技术瓶颈
9月28日 , 采访人员来到兴城市羊安镇刘八斗村秋明家庭农场的一块花生地里 , 农场主周秋明拔出一束即将成熟的花生对采访人员说:“今年雨水大但产量未受到太大影响 , 现在看亩产能达900斤以上 。 自与沈阳农大合作以来 , 花生产量已翻了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