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对了“瘀血一去百病消”

一味奇妙的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对了“瘀血一去百病消”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对了“瘀血一去百病消”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通则不痛 , 痛则不通”这样一句话 , 这里面所说的也是破有道理的 , 的确 , 在人体健康中 , 就有“六腑以通为顺”的说法 , 其实不仅仅是人体的六腑需要通畅 , 人体的气血通道更要通畅 。 对于人体气血 , 要是不通畅 , 就容易造成阻塞、瘀堵 , 如果不加以及时调治 , 就会百病丛生 。
气血瘀堵了怎么办?很显然 , 需要活血化瘀 。 但凡提到活血化瘀 , 人们可能相对比较熟悉的是血府逐瘀汤 , 这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 , 也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 而血府逐瘀汤中 , 主要起到活血化瘀核心作用的中药就有桃仁和红花 。 尤其是红花这味中药 , 更是充满传奇色彩 。

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 , 但是桃仁的药用历史悠久 ,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 但是红花却出场的比较晚 , 然而红花却扮演着“后来居上”的角色 。 据文献研究表明 , 最早记载红花这种植物的是晋代的《博物志》 , 而医学典籍最早记载红花的却是《金匮要略》 。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矛盾?《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之一 , 而《博物志》却是西晋的作品 。 但如果从《博物志》所说的内容(“张骞得种于西域”)来看 , 便可以推测 , 中医最早记载红花这味中药的是《金匮要略》 。

但是令人难解的是 , 为什么《金匮要略》记载了红蓝花(也就是红花) , 但《名医别录》和《药性论》中都未曾记载红花呢?而在古代本草典籍中 , 最早记载红花的是《开宝本草》 。 当然 , 也有说在《唐本草》中便有记载 。 那么 , 问题来了 , 为什么自从东汉张仲景记载之后 , 历经晋代、南北朝、隋朝以及唐初 , 并没有关于红花的本草学记载呢?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 也因此 , 有人质疑《金匮要略》的红蓝花酒疑非仲景方 。

红花真正意义上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 是从明代开始的 , 在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 , 都有关于红花的记载 , 《本草蒙筌》总结了唐宋本草的论述 , 这样写道 , “下胎死腹中 , 为未生圣药;疗口噤血晕 , 诚已产仙丹” , 并旗帜鲜明的指出 , 红花“惟入血分 , 专治女科” , 于是乎 , 红花便有了一个新身份——“妇女之友” 。
而后《本草纲目》则进一步指出 , 红花“行男子血脉 , 通女子经水” , 并将红花的功效归纳为“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 堪称奇妙 。 而《本草汇言》中指出 , 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 《本草经疏》则认为 , 红花“乃行血之要药” 。 也就是说 , 红花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 这为后世医家妙用红花打下了坚持的文献基础 。

通过后世医家对红花的深刻认识 , 再回过头来看《金匮要略》的红蓝花酒 , 就不难发现 , 其中所言非虚 , 从“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中便已点明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了 。 而红蓝花酒堪称是中医活血化瘀的祖方 , 不过一千多年来 , 未曾得到足够的重视 。 若非明代四大本草广为探索红花药效;若非清代名医王清任深入研究瘀血机制 , 可能红花这味奇妙的中药 , 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
红花这味中药 , 用对了 , 可以横扫一身瘀血 , 让瘀血一去百病消 。 历代医家普遍认为 , 红花用量较大 , 作用偏向破血通经 , 而红花用量较小 , 作用偏向入心养血 , 临床可供参考 。 但是 , 需要记住的是 , 红花也不是百无禁忌的 , 比如孕妇要禁止使用红花 , 女性在月经期 , 且月经过多的 , 也不宜使用红花 。 在使用红花期间 , 不要食用寒凉、生冷以及辛辣油腻食物 ,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