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一部《燕食记》,一道腌笃鲜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食物的迭转 , 交织出百年港人移民史
葛亮:一部《燕食记》 , 一道腌笃鲜
葛亮:一部《燕食记》,一道腌笃鲜
文章图片
食物的迭转 , 交织出百年港人移民史
葛亮:一部《燕食记》 , 一道腌笃鲜
本报采访人员张瑾华
燕食 , 谓日中与夕食 。
长篇小说《燕食记》中 , 作者葛亮以“我” , 一个香港饮食史的观察者和调查者的身份在书中出现 。
洋洋洒洒42万字 , 这一部“大书” , 如果说是用了五六年时间写出来的 , 不如说是文火文风慢慢炖 , 慢慢熬出来的 。
故事的开头 , 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 , 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 , 盘下店面 。 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师傅道出个中缘由……
葛亮从同钦楼的兴衰 , 一路由香港的茶楼电影追溯到广州的食肆酒家 , 然后在广东的饮食书籍、旧年报纸中钩沉起民国时期寺庙庵堂的素筵、晚清举人的家宴渊源 。 书中前后大小人物数百 , 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前身后 , 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痕迹 。 最终又由同钦楼的现在落地香港 , 以山伯五举“叛逃”师门改做上海本帮菜为引 , 牵出香港百年来同广东、福建、上海的同气连声、一脉相传 。
香港 , 不仅是粤菜的天下 , 香港也是一个移民社会 , 书中写“外地菜系 , 落地为安 , 渐渐发嬗 , 日趋争锋之势……”
一部《燕食记》 , 同时也是一部近代到现代的香港人的移民史 。
《燕食记》中有香港同钦楼 , 江浙人就会想到杭州有楼外楼、天香楼 , 苏州有得月楼 。 想来都经历百年风云 , 食里乾坤大 , 煎煮烩蒸之间 , 成百上千个人间故事 , 早已埋伏在炊烟之中 。
杭州人读着读着 , 一不小心 , 会在《燕食记》中遇上杭帮菜 。 “杭帮菜”以精致著称 , 且港地杭菜馆的主厨大多来头不小 。 像“云香楼”的韩同春 , 在杭州执业时已是远近闻名 。 一道“烟熏黄花鱼” , 号称冠绝港九 。 这才知道 , 原来杭帮菜在香港也曾如此风光 , 不由得浮想联翩 。
《燕食记》的美食杯盘之间 , 隐约还藏伏着一部上海滩野史 。
书中戴家人 , 就是从上海来的移民 , 最早聚居在香港北角 , 这地方上海人聚居多了 , 就有了上海味道 。
在《燕食记》的最后 , 中西餐在港九遍地开花 , 各成派系 。
书中的饮食江湖 , 和书外的现实世界 , 互相映照出时代的镜像 。 每一间茶楼饭肆 , 都逃不过潮起潮落 , 也都在这时代变幻的潮起潮落中 , 张起自己的生存法则 。
大浪淘沙 , 在常与变的节律中 , 能留下来的 , 总是有它们的理由 。 正如葛亮说 , “新的旧的 , 南的北的 , 本土的外来的 , 一边角力 , 一边碰撞 , 一边融合 。 ”
葛亮借人物之口 , 说“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 , 都在这吃里头了” 。
所以《燕食记》 , 不仅仅是岭南人的《燕食记》 , 是中国人的《燕食记》 。 围绕着食 , 是一代代的人 , 在时代中载浮载沉 , 悲悲喜喜 。
在中国文学史上 , 凡是构架到百年的长篇小说 , 都被认为是“有野心之作” 。 一部《燕食记》 , 以微观的“食” , 打开了百年的浩瀚 。
完成“匠传”系列后 , 葛亮并不愿意被读者们定位于“写匠人的那个作家” 。
葛亮目前生活在香港 , 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相对简单的人 , 大学的工作环境给了他相对独立的空间 , 平时除了教书与公务外 , 就是做研究和写作 。
小红书上 , 有博主爆料曾在香港旁听过葛亮讲课 。 生动又风趣 , 儒雅又帅气的葛教授对慕名前去的旁听生还很是客气 。 从侧面可以看出葛亮对于年轻一代人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