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误喝“假酒”住进ICU,一瓶真酒救了他的命( 二 )


仰兰随即告诉家属 , 回家找一下是否有农药、特殊药品 , 尤其是有没有散装白酒、勾兑白酒等 。 同时 , 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血液净化等治疗措施 。
果然 , 家属很快在家里找到了一个白色的塑料桶 , 里面大约有三升的疑似白酒的液体 。 “我们医院没有做血样甲醇浓度的定量测定的条件 , 需要外送 。 ”仰兰说 , 但当时已经是凌晨 , 又是周末 , 于是 , 他们建议家属联系疾控部门 , 对塑料桶里的疑似白酒液体做酒精成分检测分析 。
10月30日晚上 , 疑似白酒液体的成分分析结果出炉 , 不出所料 , 塑料桶中确实是98%浓度的甲醇 。
每小时12ml , 缓慢灌注真酒“解毒”
好在 , 重症医学科医生及时为张先生用上了血液净化的治疗手段 , 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物甲醇和甲酸 ,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
同时 , 仰兰紧急请示ICU主任常莉 。 常莉指示:甲醇中毒患者可选用乙醇进行解救 。 于是 , 仰兰让家属去买了一瓶真正的白酒 。
仰兰解释说 , 乙醇是甲醇中毒的传统解救药 , 通过与患者体内的甲醇竞争结合乙醇脱氢酶 , 从而阻止甲醇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甲酸 , 由此达到“解毒”的目的 。
医生将适量白酒倒入胃肠营养袋中 , 通过鼻饲管 , 缓慢泵注到患者体内 。 “大约是每小时12毫升 。 ”仰兰说 , 用“真酒”解“假酒”的毒 , 并不是一股脑喂下去 , 而是需要严格地动态监测患者体内的甲醇浓度 , 确保安全有效 。 大约一天后 , 张先生体内已经监测不到甲醇存在 , 医护人员及时停止了泵注乙醇 , “大约用了不到300ml乙醇 。 ”
男子误喝“假酒”住进ICU,一瓶真酒救了他的命
文章图片
▲避免强光对患者眼睛造成进一步伤害 , 医护人员自制“防护眼罩”
11月2日 , 停用了镇静镇痛药物的张先生从昏迷状态中苏醒过来 。 11月3日 , 就完全清醒了 。 “问他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了医院 , 他说他猜到可能是喝酒的原因 , 因为喝了半个小时之后就出问题了 。 ”仰兰说 , 据患者回忆 , 10月29日早上 , 他喝了一点塑料桶中的“白酒” , 中午喝的多一些 , 一共七八两 。
“我们也完善了一些检查 , 发现患者可能因为甲醇导致中枢神经受损 , 出现了中毒性脑病 , 语言思维会受到一些影响 。 ”仰兰说 , 11月3日 , 感觉恢复良好的患者强烈要求出院 , 医生建议 , 出院后最好继续到神经内科、康复科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 , 缓解甲醇中毒带来的后遗症 。
关于甲醇中毒
医生提醒 , 甲醇中毒的表现 , 即是甲醇进入人体 , 代谢成甲醛和甲酸 , 甲酸大量堆积 , 从而导致了代谢性酸中毒 , 同时 , 累积的甲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会通过血液循环特异性损害视神经、视网膜和视乳头等 , 易导致失明 。 重者则对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 甚至危及生命 。
仰兰表示 , 这一次 , 患者误服的是纯工业酒精 , 和白酒在颜色气味上虽然相似 , 但仍然可以仔细分辨 。 而在临床上 , 还可能遇到服用工业酒精和白酒勾兑的“假酒” , 这类真假混杂 , 不仅更难以辨别 , 加上乙醇本来就对甲醇有一定的抗结作用 , 所以会延迟中毒反应 , 不利于医生判断病因 。
仰兰说 , 有时候医生诊断病因 , 也像是探案一般需要抽丝剥茧 , 在细节中寻找到“真凶”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于遵素图据金牛区人民医院
编辑于曼歌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