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二 )


“实际上 , ‘拍片子’或者操作机器是我们影像人非常重要的工作 , 但并不是全部的工作 。 ”
如果以一个企业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做比喻 。 那么患者口中“拍片子”“操作机器”的技术人员们就是“前台” , 他们负责给患者进行特殊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机器操作 , 确保摄影质量;“中台”是那些负责登记数据录入、患者身体情况评估、静脉留置针、给患者讲解检查注意事项的医辅人员;而那些坐在密布着隔断的工作间里 , 在电脑显示器上一幅接一幅地调动着黑白图像的诊断人员 , 他们就是“后台” , 负责分析影像 , 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
“这些诊断医生是影像科的‘幕后英雄’ 。 ”患者拿到一纸报告背后 , 影像诊断医生要分析几百甚至上万张图像 , 并结合数据与临床资料 , 判断患者有没有影像学上的异常 , 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准确地定位与定性诊断 。
“要告诉患者他有没有异常 , 疾病在哪里 , 有多大 , 是不是肿瘤 , 肿瘤跟它周围结构的关系如何等等 , 这些基本的情况最后都要体现在报告上 。 ”
在中山一院医学影像科 , 平均每个诊断医生一天要审阅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患者的影像报告 。 而对于疑难病症 , 一个患者的胸部、腹部、盆腔的CT或磁共振检查图像就达5000多张 。 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 , 诊断医生们像侦察兵一样 , 通过蛛丝马迹 , 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肝癌治疗的特点是多学科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共存 。
上世纪90年代后 ,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过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医疗机构正规化后迅速发展 。 多学科诊疗即由多学科专家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病例进行讨论 , 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订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模式 。
多年来 , 匡铭一直致力推动MDT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 在他看来 , 影像科与外科、其他临床医生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讨论 , 各个科室不要以自己的技术能力来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 要真正以患者为中心 , 这种联合探讨出来的方案才是客观的、对患者最好的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文章图片
匡铭(中)和中山一院肝癌研究团队
中山一院肿瘤中心践行MDT模式多年 , 并在今年正式将其纳入门诊 。
在MDT门诊中 , 各科室医生坐在一排 , 患者和家属坐在另一排 , 墙上的屏幕中显示着患者的各种检查结合和影像图片 。 在这期间 , 各科室医生对一位患者集中讨论分析 , 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患者只需要挂一次号 , 不同专业的专家就能一起为他诊疗 。 有时候围绕一个患者专家们可以讨论一两个小时 ,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 ”
据匡铭介绍 , 得益于MDT模式 , 中山一院2016-2020年间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比2006-2010年上升了近20% 。
对于冯仕庭来讲 , 让他真正意识到作为影像医生的“成就感”时刻 , 也正是来源于MDT模式的参与 。
他至今难忘2019年成功切除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那名患者 。
当时肝外科、移植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共同参与那位患者的MDT诊治 。 讨论时 , 患者的CT显示 , 肿瘤位于下腔静脉内 , 但因为肿瘤巨大 , 影响到了肝脏静脉和肾脏静脉的血液回流 , 难以判断是否累及肝肾 。 而且右肝已经出现淤血表现 , 但到底程度如何 , 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
于是 , 冯仕庭用上了当时医院新装的一台顶尖的3.0T超高强磁共振设备 , 利用高分辨MRI血管成像序列结合高浓度MRI对比剂的成像方法 , 更加清楚、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