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看病时 , 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2010年 , 邵雪(化名)的父亲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小结节 , 经过一系列影像检查 , 被确诊为肝癌 。
由于患有数十年的乙肝病毒感染史 , 且有明显肝硬化 , 邵雪父亲确诊时已经“错失”手术切除治疗的机会 。
但幸运的是 , 因为及时地通过CT和磁共振等影像手段的精准检测 , 老人家的两个病灶为小病灶 , 属于早期肝癌 , 依然可以采用射频消融这种微创治疗手段 。
十余年来陪着父亲治疗、复查成为邵雪的生活重心之一 。 令她欣慰的是 , 通过每半年一次的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和积极治疗 , 这么多年来父亲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疾病影响 。
“如今75岁的父亲依然是他们夕阳红合唱团的‘活跃分子’ 。 ”邵雪说 。
影像技术助力肝癌早诊早治
但并不是每一位肝癌患者都有邵雪父亲的这份幸运 。
在中国 , 原发性肝癌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1】 , 在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以下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更是排在第1位 。
当然 , 并不是肝癌一定导致过早死亡 。 实际上 , 相比于2003-2005年肝癌五年生存率仅为10.1% , 目前中国肝癌患者总体五年净生存率已经提高为14.1%【2】 。
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匡铭看来 , 随着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的丰富 , 医学进步对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复发机制的深入了解 , 以及乙肝疫苗的推广 , 都将促进肝癌治疗率得到有效提升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文章图片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匡铭
但由于肝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 , 它对疼痛极不敏感 , 所以当患者因为肝区疼痛来院就诊时 , 大多数已经进入肿瘤的中晚期甚至已经全身播散转移 。
“早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 , 中期才30% , 如果是晚期那就更低了 。 ”
因此 , 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等肝癌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 是提高肝癌远期预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肝癌是所有的癌症中少数不多的可以仅通过影像学 , 不经过病理学穿刺而能够确诊的恶性肿瘤 。 高危人群根据两种以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即可诊断肝癌 。 影像技术对肝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影像相当于临床医生的眼睛 。 ”匡铭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当实习医生时 , 当时的CT技术下横断面只能看到1公分以上的肿瘤 , 在1公分以内的小肝癌是看不见的 , 而且对于肿瘤是否侵犯周围小血管、有没有小的转移等细节是发现不了的 。 那时 , 外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肝脏打开后却发现手术做不了的情况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但如今 , 影像技术既能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大小 , 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也能实现肿瘤分级的定性诊断 , 为能否手术 , 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手术入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
“影像学在肿瘤诊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没有影像学 ,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都是困难的 。 ”匡铭说 。
影像医生可不仅是“拍片子的”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 , 冯仕庭在影像科工作20余年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文章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冯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