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大杏:以“杏”为媒铺开致富路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华胥大杏:以“杏”为媒铺开致富路
文章图片
蓝田大杏 。 (资料图)
地理标志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陕西农村报联合推出
本报采访人员黄敏
暮秋时节 , 杏子虽落 , 杏树却依旧郁郁葱葱 。 11月3日 , 午后的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炊烟四起 , 纵横交错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小院交相辉映 , 一幅悠然的田园风光尽情铺展 。 忙完地里的活后 , 村民许喜涛像往常一样 , 来到了自家的杏园里查看 。
华胥大杏:以“杏”为媒铺开致富路】“这些杏树是新栽的新品种 , 品质、个头、产量都比以前好 。 ”尽管新品种带来了新收获 , 但在许喜涛心里 , 村里村外处处可见的老杏树承载着儿时的记忆 , 寄托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 “这些老杏树自打我记事起就有了 , 都是上百年的老树 。 每年麦黄的时候 , 一棵棵杏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杏子 , 煞是喜人 。 大人小孩得空就爬上树摘杏 , 欢声笑语从村头传到村尾 。 ”许喜涛说 。
蓝田是全国大杏优质生产基地 , 主栽区涵盖华胥、洩湖、三官庙等12个镇 , 核心区为华胥镇 。 在许喜涛看来 , 这里有两个季节最吸引人:3月初的杏花微雨 , 6月初的杏香满园 。 经过多年发展 , 大杏已成为蓝田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
在蓝田 , 大杏种植极其悠久 。 据《蓝田县志》记载 , 远在唐代以前 , 杏树在当地就已普遍栽植 , 唐代钱起的诗句“爱君蓝水上 , 种杏近成田”表明 , 在当时已有杏树成园的景象 。
除此之外 , 蓝田地处秦岭北麓 ,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 对形成较高的作物产量和良好的品质极为有利 。 作为蓝田大杏主栽区之一 , 阿氏村共有杏树2800余亩 ,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杏园 。 在经年累月的作务过程中 , 村民积累了良好的杏树栽培管理经验 。 杏粮、杏果、杏蔬、杏草、杏木间作 , 春季保花定果 , 夏季防虫采摘 , 传统的作务方法和严格的作务标准 , 造就了蓝田大杏水土保持、水利灌溉循环和农耕农事互利共生的立体种植系统 。
得益于优良的传统耕作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 蓝田大杏品质绝佳 , 其果形圆润 , 果皮金黄色 , 果肉橘黄色 , 个大均匀 , 甜香可口 。 全县主要栽培的大杏品种有华胥大银杏、菜子黄、麦梢黄等地方名优品种及金太阳、凯特、红丰、新世纪等引进品种 。 其中 , 华胥大杏名气最响 , 品牌最亮 。
作为我国杏树林面积最大、景色最美、杏子最甜、故事最多的绿色精品大杏基地 , 华胥镇拥有占地5000多亩的娲氏大杏遗址主题公园和1200亩的大杏产业园 。 为了让老树发新枝 , 使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紧密融合 , 2015年 , 蓝田华胥大杏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7年 , 蓝田大杏种植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近年来 , 蓝田县市场监管局持续发力 , 从大杏标准化种植、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建设等多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 , 为蓝田大杏产业突围、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 目前 , 蓝田大杏种植面积3.4万亩 , 其中大银杏面积0.9万亩 , 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 随着产业品牌底色越擦越亮 , 杏产业、杏文化以及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 一条“鲜果经济”“美丽经济”“旅游经济”齐头并进的“杏”福新路子正在蓝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渐次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