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更“适老”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城市,如何更“适老”
文章图片
喜欢运动的老人在公园里练习拳击 。 视觉中国供图■本报采访人员彭德倩
数据显示 , 1951—2000年 , 全球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规模增长三倍至6亿 , 2019年达到10亿 , 并将在2050年增至20亿—21亿 , 占全球总人口的22% 。 城市公共管理 , 如何迎接白发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
城市,如何更“适老”】城市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是当今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显著特征之一 。
预测表明 , 到2050年 ,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接近10% 。 全球人口老龄化与全球城市化几乎保持同步 。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相关调研结果 , 2007—2050年间 , 城市居民人数预计将增加31亿 , 而世界人口将增加25亿 , 这一差额代表着由于迁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导致的城市人口增加 , 同时也表明将有更多老年人生活在城市 。
全球许多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以法国、瑞典、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 20世纪中后期 ,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相继加入这一行列 。
值得一提的是 , 各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虽有较大差异 , 但也体现出一定共性 , 因此 , 在尚无“万能”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情况下 , 汲取多方经验 , 依据自身特点 , 相互学习借鉴 , 成为城市适老管理的主流 。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老年友好型城市”
2005年 ,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 , 并于2007年颁布指导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下文简称《指南》) 。 《指南》界定 , 老年友好型城市以促成积极老龄化为目标 , 通过不断减少人们在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城市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障碍 , 强化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 , 提升生活质量 , 以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 。 其中涵盖了八部分城市建设与管理内容 , 包括: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公众参与和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 。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伦敦市 , 在这一方面有着积极探索 。 这里环境优美 , 被称为“森林之城” , 以“适度的人口、较高的绿化率、较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优美的城市环境” , 对老龄人口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2012年底 , 伦敦市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的20%;至2016年 , 老年人口数超过儿童数量;预计到2035年 , 伦敦市5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超过全市人口总数的1/3 。
2008年 , 伦敦市初步启动“老年友好伦敦计划” 。 经调查 , 老年市民对于伦敦市的适老型城市建设现状拥有较高的满意率 , 但仍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为充足方便的公共交通、与社区保持良好交流的居住环境、更为人性化的购物环境、老年友好的步行环境等 。 2011年 , 老年友好伦敦事务委员会制定了《老年友好伦敦三年行动计划》 , 从多方面为城市建设确立目标 。
伦敦老年社区咨询委员会为老年人提供了厨艺、舞蹈、工艺制作、绘画等多种课程计划 。 更多志愿服务机会和课程培训计划向老年人开放 , 鼓励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 , 在学习与参与公益活动中 , 积极实现自身价值 。 《老龄包容计划》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使外来老年人尽快融入本市的老年人圈子 , 避免社会孤立;而《设施福利计划》则以实现各类设施的老年人免费使用为目标 。 伦敦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老年友好伦敦座谈会 , 不断发现与总结伦敦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