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顺华 带着乡亲种重楼 科技致富信心足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咩顺华 带着乡亲种重楼 科技致富信心足
文章图片
科技特派员名片咩顺华 , 彝族 , 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人 。 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 大姚县高寒冷凉地区发展产业带头人 , 昙华乡科技致富带头人 。 主要从事滇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 。 2021年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 。
近几年 , 气候冷凉的大姚县昙华乡“热”起来了 。 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咩顺华带领山区农户种植云药道地药材滇重楼 , 带火了当地经济 。
2007年 , 在外地打工的咩顺华回到家乡昙华乡子米地村 。 这是个“种一皮坡 , 收得一土锅”的山村 , 村中近半数村民是贫困户 。 这里云雾缭绕 , 气候冷凉 , 土壤肥沃 , 在咩顺华眼里是种植重楼的绝佳宝地 。 之所以返乡创业 , 就是因为察觉到重楼人工种植的前景 。
为了种植出优质重楼 , 咩顺华买了台电脑 , 上网学习重楼种植技术和知识 。 到大山深处采集土壤、分析环境、反复比对 , 他掌握了野生重楼和人工种植重楼的区别 。 咩顺华认为 , 重楼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 “重楼生长的不同时期对于光照有不同需求 , 根系生长不深 , 喜好排水性好的砂质土 , 需要注意排水……搭棚、埋苗、松土都是学问 。 ”
面对重楼种植投入较大、种植风险较高的情况 , 咩顺华一开始进行小范围试种 , 困难重重 。 “重楼种子播下去之后不出苗 , 看着光秃秃的一片地 , 挺心疼的 。 ”咩顺华说 。 为了改进技术 , 他在深山与实验田间两头跑 , 通过不断地实践、再实践 , 掌握野生重楼驯化栽培习性 , 总结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 。 工不枉人 , 地不亏人 , 重楼长势越来越好 , 成活率越来越高 , 咩顺华的20亩试验田终于走上了稳产高产的良性循环路 。
咩顺华 带着乡亲种重楼 科技致富信心足】试种成功后 , 咩顺华就向村民推广技术 。 他将重楼病虫害防治、高产种植等实践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 同时邀请知名专家现场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 发放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 , 带动47户农户加入滇重楼种植行业 , 新增种植面积达170亩 。
咩顺华还牵头成立子米地村中药材种植基地 ,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 , 签订重楼及重楼种苗收购合同 , 吸引不少村民成为他基地里的产业工人 。 现在 , 村民们不用再漫山遍野挖重楼 , 既保护了当地环境 , 又发展了产业 。 咩顺华也成了子米地村的“重楼名人” , 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 。
“2020年 , 共计出售重楼成品1000多公斤 , 产值40余万元 , 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 ”咩顺华开心地说 。 在他的带领下 , 子米地村成为重楼产业发展的示范村 。
昙华乡 , 如今家家靠种植重楼走上了致富路 。 看着眼前的3个重楼示范种植基地 , 咩顺华与乡亲们对重楼种植“钱景”更坚定 , 科技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