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喝过好岩茶的人,看不上红茶与白茶,说说茶圈里的鄙视怪圈!( 二 )


而不是痴迷那些浓的、苦涩的、刺激的重口味茶汤 。
何况 , 按火功看 , 岩茶有焙火轻一些的 , 也有焙火足一些的 。
依照常见规律 , 焙火轻一些 , 更能保住岩茶的馥郁香气 , 汤感更清新、爽口 。
对新茶友而言 , 火功轻一些的岩茶 , 喝着更好入口 , 更适合将其选作入门茶 。
另一边 , 焙火程度足一些的岩茶 , 汤感滋味会更浓郁 。
茶汤尝入口后 , 虽说香气不如轻火、中轻火时期那么奔放、外扬 , 但将汤水含在舌面时 , 会直观感觉到茶汤更有内容 , 更醇厚饱满一些 。
通常 , 焙火足一些的岩茶 , 更适合老茶客的口味 。
焙火程度的不同 , 会直观影响到岩茶成品的风味 。
再加上 , 各家的成品质量 , 山场出身 , 制茶卖点 , 泡茶手法 , 五花八门 , 不一而足 。
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说 , 武夷岩茶经过焙火后 , 就是款重口味茶 。
更不能断言说 , 喜欢喝岩茶的人 , 口味都很重 。
因为这样的想法实在太过肤浅!
《3》
白茶与红茶 , 只是不能解喝岩茶的瘾 , 不是不解茶瘾 。
六大茶类里 , 白茶、红茶、岩茶(属青茶类) , 它们属于平级关系 。
各有所长 , 不分千秋 。
红茶 , 曾经有过非常阔的光景 。
扯远了说 , 红茶的出现开启了英国人的下午茶文化 , 还是波士顿倾茶这一重大世界史事件的主角 。
往近了说 , 红茶是国内茶叶中出口创汇的一大功臣 , 曾有过绿改红的特殊期 。
当年大江南北都在流行喝红茶时 , 闽红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这一王炸阵营 , 名气在茶圈可谓响当当 。
而白茶 , 绝对是过去十年茶叶发展史上的一匹黑马 , 无人能及 , 名气节节高 。
从加工特色看 , 白茶不揉捻、不杀青 , 制茶工艺简单又朴素 , 保留下茶叶的天然原味 。
从收藏价值看 , 从新茶到老茶 , 白茶可以实现华丽丽的风味转身 , 新茶鲜爽 , 老茶甘醇 , 能获得一大批不同喝茶口味的茶客欢心 。
白茶的鲜香醇爽风味 , 市场受众广 。
可以说 , 当你请客人喝茶 , 但又拿不准对方喝茶口味时 , 旁边准备上一泡老白茶 , 绝对是不会错的 。
毕竟 , 就算对方常年都是接触岩茶与普洱 , 但对这几年大火的白茶 , 尤其是老白茶 , 心里也不会产生抗拒 。
而喝茉莉花茶、绿茶出身的茶客 , 在转过来喝鲜爽、原味、自然的白茶时 , 就更加没有门槛了 。
在日常喝茶这件事上 , 有的人喝茶很专情 , 只爱喝特定的一两款茶 。
而有的人喝茶比较“博爱” , 只要是好茶 , 统统都能接受 。
麻花属于后者 , 喝茶时 , 只要能喝到有香、有水、有韵的好茶 , 统统都能解茶瘾 , 缓解自己对好茶的相思 。
而喝茶时太过狭窄 , 太过挑食 , 太过执着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 甚至由此产生排他性 , 未必见得是好事 。
《4》
从这两年开始 , 武夷山上卖白茶的店 , 逐渐多了 。
这不奇怪 。
武夷山以旅游和茶叶为经济支柱 , 没有其它工业 。
不仅是岩茶和桐木红茶的原产地 , 还是不少福建茶的重点销售展示地 , 可以吸引外地游客和茶商的目光 。
街上的茶叶店里 , 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等本地特产茶品是销售重点 。
而铁观音 , 茉莉花茶 , 白茶等这些市面上先后引领饮茶风潮的福建茶 , 同样是重点 。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 , 之前在年初时 , 听过这样一番话 。 当时对方在明里暗里之间 , 直接把话挑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