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长跑”!抗抑郁药物研究终获突破( 二 )


为了能让文章投出后“一路畅通” , 研究团队甚至预设审稿人可能提出的问题 。 最终版文章完成后 , 他们又花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检查内容 , 直到确认都稳妥后才投出 。
他们第一次投给了《自然》 , 虽然得到了编辑的高度肯定 , 但论文仍然被拒 , 理由是“这项研究不是排他性的” 。 对于这句话 , 周其冈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
由于对该研究很有信心 , 他们又转投《科学》 。 这次一投即中 , 文章得到了编辑的赞赏 。 针对审稿人提出的“给靶点特异性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等问题 , 研究团队又做了很多补充实验 , 其中一个关键点令审稿人颇为惊叹 。
实际上 , 氟西汀还有副作用 。 由于它是SERT的抑制剂 , 因此会影响到外周尤其是血液等其他组织的一些SERT 。 而该团队研究的是解耦联剂 , 审稿人让他们去找SERT-nNOS耦联是否存在于外周的线索 。
“在看到修改后的稿件时 , 审稿人很是兴奋 , 认为这个新靶点太特别了 。 他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调研 , 结果跟我们的发现完全一致 , 并认为其作用确实是可以预见的 。 ”周其冈说 。
后来再也没有任何波折 , 就连编辑也希望快点发表 。 文章自1月28日投出到最终发表 , 花了9个月时间 。
做研究 , 就是要拼的
周其冈身上的那股韧劲儿多少年来从未改变 , 但凡能亲自动手的 , 便不会假手于人 。 在他看来 , 做研究 , 就是要拼的 。
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做博士后时 , 周其冈就做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 。 前面已有一位博士生用一年时间做了3盒组化玻片 , 他来了之后 , 仅用一年便做了20多盒组化玻片 , 到了第二年已累积到50盒 。
一盒里通常有100张组化玻片 , 也就是要解剖100只小鼠 , 并把它们的组织切下来贴到每一张玻片上 , 拿到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50盒则意味着解剖了5000只小鼠 , 这工作量令人瞠目结舌 。
博士后3年高强度的“魔鬼式”历练 , 使得周其冈不但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 , 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信 , 更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
回国后 , 他艰难地建起了实验室 。 尽管撑起一个摊子万般不易 , 但他从未对科研失去热忱 , 缺什么就研发什么 。 刚开始做抗抑郁症研究时 , 监测小鼠抑郁行为没有称手的仪器 , 仍使用比较原始的方法——计时器 。 但由于计时器有声音 , 会对小鼠造成刺激干扰 。
于是 , 他发明了一套电子化抗抑郁药筛选仪器 , 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实验手册》 。 目前该仪器已在市面上销售 , 为抗抑郁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
如今 , 对于这篇《科学》论文的发表 , 周其冈并未感到有多自豪 。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发文章 。 除了要在研究的各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外 , 我们还想在国际上建立起自己的声誉 , 做出真正能造福于临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 ”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o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