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长跑”!抗抑郁药物研究终获突破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6年“长跑”!抗抑郁药物研究终获突破
文章图片
周其冈(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 受访者供图
■本报采访人员张晴丹
近日 , 《科学》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教授周其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快效抗抑郁药设计 。 国际同行评价称 , 这是“单胺假说”提出近60年来、氟西汀发现50年来 , 抗抑郁药物研究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篇论文的所有作者都来自中国 , 也是南京医科大学作为第一通讯单位的首篇《科学》论文 。 博士生孙楠为第一作者 , 周其冈为第一通讯作者 。
为了这项研究 , 团队成员整整奋斗了6年 。
轰动全球的重磅发现
6年“长跑”!抗抑郁药物研究终获突破】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痛点” , 发病率极高 。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全球新增7000多万名抑郁症患者 ,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应激反应更加敏感化 。
然而 , 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一直磕磕绊绊 。
1954年 , 第一代抗抑郁药物异丙肼问世 。 它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发挥作用 , 但由于其靶点缺乏特异性 , 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 该药于1961年便早早退出历史舞台 。
接替它的是1956年研发出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丙米嗪 。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 , 该药物同样具有很多副作用 , 比如用量不当会导致中毒 。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抑郁症非常经典的“单胺假说”——抑郁患者神经突触间隙可有效利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明显下降;升高突触间隙单胺递质浓度(主要是5-HT)能发挥抗抑郁作用 。
基于“单胺假说” , 美国礼来公司开发了选择性5-羟色胺转运子(SERT)抑制剂氟西汀 , 即“百忧解” , 为第三代抗抑郁药物 , 1987年一经上市便风靡全球 。 “百忧解”的临床抗抑郁效果比之前药物都要好 , 是“重磅炸弹”级药物 , 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 。
但该药上市35年来未能有新的突破 , 其缺点也一直存在 。 “用药之后并不能立马起效 , 有的患者可能服用两三周甚至一个月才开始显现疗效 。 这对于那些重度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十分不利 。 ”周其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周其冈团队开启了新的征程 。 自2011年迸发出灵感后 , 他们便不断追踪一些蛛丝马迹 , 直到2016年才正式开启相关研究 。
“我们在作文献调研后形成了一个假说 , 假设SERT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耦联在中缝背核区 , 它具有高度特异性 , 在大脑里只有这个地方存在 。 ”周其冈说 。
经过多年研究 , 他们最终破解了诱发抑郁的过程 , 并发现了解耦联机制 , 可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 根据这个新靶点 , 该团队合成了选择性的SERT-nNOS解耦联先导化合物ZZL-7 , 发现ZZL-7在注射后两小时便能发挥抗抑郁作用 。
这是一种全新的能快速起效的候选抗抑郁药物 。 而这项研究对抑郁症经典的“单胺假说”具有革新意义 。
充分的准备
这篇论文 , 仅撰写就花了4年多时间 。 用周其冈的话说就是 , “我们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 。
这段时间里 , 他们在理论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实验 , 寻找新的证据 。 就在孙楠临近博士毕业时 , 相关研究仍未做完 。 “因为毕业的需要 , 学生打算投影响因子十几分的期刊 , 觉得肯定够用 , 但被我坚决阻止了 。 ”周其冈回忆道 。
周其冈认为 , 这么重大的研究本就是一次“长跑” , 既然做了就要把它研究透彻 , 不能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 。 看到导师的坚持 , 孙楠也逐渐坚定了信心 。 博士毕业后的两三年里 , 他依旧没有停止这项研究 , 即使去了新的工作单位 , 也仍在开展相关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