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东线战场俄国动员了1500万大军,为何仍打不败两线作战的德军

1914年7月28日 , 在塞尔维亚拒绝奥匈的最后通牒后 ,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 7月30日 , 俄罗斯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方加入了战争 , 8月1日 , 德国对俄宣战 , 从而开启了一战的东线战场 。 由于战争中德军最重视的是西线战场 , 其主力也集中在西线对付强大的英法等国联军 , 留在东线的德军相比西线只能算偏师 。 有时 , 德军东线吃紧 , 就用铁路快速把西线部分德军运往东线 , 待打垮俄军后 , 又快速调回 。 德军始终是两线作战 , 西重东轻 , 但就是这样 , 动员了1500万大军的俄国却始终无法击败东线德军偏师 。
今天我们就探讨下 , 一战东线战场俄国动员了1500万大军 , 为何仍打不败两线作战的德军?
第一 , 整个一战期间俄国虽然前后动员了1500多万的大军 , 但俄军的军工生产能力却拖了后腿 。 当时战场上最具杀伤了的重型武器——大炮 , 俄军严重缺乏 , 其拥有数量与对手德国比起来差距巨大 。 此外俄军炮弹供应也严重不足 。 这些无疑影响了俄军的战斗力 。
在1914年俄国军队拥有959个炮兵连 , 有7088门炮 , 其中只有40门重型炮 。
而在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有14446门炮 , 其中有996门重炮 。 虽然在后来的战争中 , 俄军兵工厂也生产了不少大炮 , 投入战场 , 但相比德军的火炮数量 , 俄军一直都处于劣势 。
比如在东线1915年5月开始的戈利采—塔诺夫战役中 , 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 , 其中250门是重炮 , 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大贝尔莎”攻城炮 , 还有为这些大炮准备的300万发炮弹 。
而对手俄军则是炮兵装备严重不足 , 平均每千人仅分配到2门大炮 。 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军队的配炮比例 。 俄军的炮弹供应相比大炮更加供应不足 。 在进攻喀尔巴阡山口时 , 俄军部队就被严格限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3发炮弹 。 如果哪个俄国军官敢于超过这个消耗数字 , 就要军法从事 。
一战东线战场俄国动员了1500万大军,为何仍打不败两线作战的德军
文章图片
在这场战役开始的第一天 , 德军1500门大炮齐发 , 就摧毁了对面俄第3集团军的所有大炮 , 使第3集团军无炮可用 。 第二天 , 德军又千炮齐鸣 , 在4小时里打出了70万发炮弹 。 炮击变成了一场屠杀 。 据俄军方面的目击者称:“整片战场
被炮弹充斥 , 战壕里的士兵们根本不可能存活 。 ”据统计俄第3集团军前沿阵地上的俄军士兵 , 每人要承受10发炮弹的轰击 。 在德军优势炮火打击 , 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 , 有的单位甚至是成建制地被消灭 。 而那些从炮击中幸存下来的俄军士兵也被炮火打懵 , 面对冲上来的德军时 , 也是四顾茫然谈不上战斗 。 最终俄第3、第8、第9集团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强大德军面前 , 纷纷败下阵来 , 仓皇后撤 。 第8集团军放弃了喀尔巴阡山口 , 第9集团军放弃了华沙 , 连波兰都丟给了德国人 。
在1915年从5—10月的此次战役中俄军伤亡140万人、被俘100万人 。 可以说俄军缺乏大炮等重型武器是此次溃败的主因 。
一战东线战场俄国动员了1500万大军,为何仍打不败两线作战的德军
文章图片
一战东线战场俄国动员了1500万大军,为何仍打不败两线作战的德军】第二 , 在东线战场虽然俄军数量远超德军 , 而德军同时还要兼顾西线 , 看上去俄军占据极大优势 。 实际上东线德军一直都不是孤军奋战 , 一直有奥匈(奥匈帝国军队1914-1917年遭受的约385万人的战斗伤亡中 , 约280万发生在东线)这个盟友密切配合 , 后来还有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的加入 , 这些无疑加大了德军的力量 。 而俄军在东线至始至终都是凭一己之力对抗德、奥匈、奥斯曼帝国(1914年10月参加同盟国)以及保加利亚的大军(1915年10月参加同盟国) , 而在东线俄国直到1916年8月罗马尼亚的加入 , 俄国才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局面 , 但很快在12月罗马尼亚就被同盟国击败 , 基本上没帮上俄军大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