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控制|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

脑卒中 , 通常指一大类急性脑血管疾病 , 可简单分为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 “粗略估计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左右 , 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 。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王大明教授说 。
今年9月份 ,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指出 ,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 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 目前 ,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 同时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
我国脑卒中呈现明显的“四高”特点 , 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 。 “临床观察 , 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情况 。 ”脑卒中一旦发生 , 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 , 脑卒中的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 , 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了极大负担 。 但是 , 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 , 其可防可控 。 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 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与复发率 。
预防:有一个健康生活方式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喝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等 。 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家族遗传史等 。 王大明教授指出 , 年龄40岁以上 , 并伴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 尤其要注意预防脑卒中 。
预防脑卒中 ,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应注意:

指标控制|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
文章图片
【指标控制|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同时 , 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通过合理健康的管理方式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指标控制在正常或适宜的范围内;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 , 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 并且应定期到医院复诊 。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 ,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 可以有效地防治脑卒中 。
此外 , 脑卒中的治疗可谓与时间赛跑 , 时间就是生命 , 一旦出现突发症状 , 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 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