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博士因“社恐”1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极度恐惧不敢乱动

今天
#29岁博士因社恐1月叫2次救护车#
这个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感到异常惊恐 ,
手脚发麻、呼吸困难 ,
以为下一秒就要死了”
29岁的小钟(化名)
遭遇“濒死体验”
一个月打了两次120
突然头晕、心慌、心悸 , 极度恐惧不敢乱动 , 一次是上班途中 , 一次是在家里 , 长达十来分钟的“至暗时刻”让人极度崩溃 。 小钟一个月打了两次120叫救护车 , 当时急诊查血压180/110mmHG , 心率100次 , 排除心梗后 , 被转入心血管内科 。 小钟陆续去了神经内科、中医科、皮肤科、骨科、消化内科 , 做了很多检查 , 结果一一排除了相关躯体及大脑器质性问题 。 随后 , 小钟来到深圳大学总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 。
29岁博士因“社恐”1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极度恐惧不敢乱动
文章图片
医生了解到 , 小钟来自农村 , 是家里成绩最好的孩子 , 一路靠着奖学金读到博士 , 还去了国外深造 , 之后回国在深圳找到工作 , 一直是家人心中的骄傲 。 可常年苦读养成晚睡的习惯 , 工作后面临作息改变、新的社交圈以及新的职场压力 , 小钟自我社交隔离 , 不参与聚会聚餐、人情应酬 , 并且坚持低物质消费理念 , 绝不浪费每一分钱 。 谈恋爱后 , 因为三观不一致被分手两次 , 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小钟陷入抑郁 , 突然出现惊恐发作 。
医生分析 , 情感受挫可能是小钟惊恐发作的诱因 。 多年发奋学习 , 对个体是一种挑战和消耗 , 而成绩优异为消耗及时提供了补偿 , 可工作之后这种补偿快乐减少 , 社会化挑战变得显著 , 加上女朋友无法接受小钟的低物质欲望消费观 , 多重因素导致内心压力爆棚 , 出现惊恐发作其实是长期慢性应激的结果 。
小钟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体系(DSM-V)) , 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 。
医生表示 , 惊恐障碍属于脑功能性疾病 , 又称为急性焦虑发作 。 惊恐障碍的主要症状是惊恐发作 , 以濒死感和失控感为主 , 即在没有外在危险的情境下 , 病人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恐惧和害怕 , 伴有躯体不适 , 多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 , 轻者心慌、气短胸闷 , 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类似溺水时的窒息感)或过度换气 , 部分患者伴有眩晕、口干、全身大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 发作特点为突然反复发作 , 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持续5-20分钟 , 最长不超过1小时 。
目前 , 小钟已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 , 惊恐再也没有发作 , 降血压的药物也已经停用 , 每两个月回医院复诊一次 , 状态越来越好 。
成年人群患病率1.5%
终身患病率4.7%
据医生介绍 , 大约30-50%的患者的惊恐发作和特定的情境有关:如密闭的空间、飞机上、开车时、人多的地方或者演讲的场合 , 有“幽闭综合征、广场恐怖症”等称谓 。 这部分人或者至亲有可能遭遇车祸、飞机失事等经历 。
大部分人发作不分时间和地点 , 发作间隙期患者感受正常 , 但常常有对再次发作的担心 , 称为预期性焦虑 。 因为害怕发作带来的失控感 , 患者对公共场合常有回避行为 , 比如有些人出行尽量避免使用飞机 , 有些担心开车时肢体麻痹出现交通意外 , 不再继续开车等等 。
很多人因为担心发作时行为失控影响形象 , 或者无法得到有效照护 , 选择尽量避免去超市、商场以及其它公共场合 。 部分患者发作之后依然残留紧张、担心以及心慌等情绪和躯体体验 , 患者对健康表现出过度关注 , 反复寻求医疗照管 。
惊恐障碍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5% , 年患病率为2.7% , 终身患病率为4.7% 。 医生表示 , 焦虑是生命常态 , 需保持对焦虑的觉知 , 及时寻求心理/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