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二 )


「SPRINT研究是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 一组患者按现行标准降压到140/90mmHg以下 , 另一组则更积极 , 使用强化治疗降到130/80mmHg以下 。 研究结果显示更积极、用更大量更多种药物 , 把血压降得更低 , 心血管死亡风险能从3%降低到2.4% , 可降低0.6% , 即在1000个吃药的病人中 , 970人吃不吃药都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 , 30人可能发生 , 降压药可预防6例发生 。 换句话说 , 1000个人吃药 , 只有6人会从吃药中获益 。 而在接受更强化治疗的患者有更多的副作用 , 就会有更多的患者需要到医院去看病 。 」
胡大一教授剖析SPRINT结果后继续说明 , 「SPRINT研究之后 , 国内确实也模拟做了一些工作 , 但从既往研究结果的发布和讨论 ,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学术机构还是比较理性的 , 没有做出下调标准的结论 。 」
130/80mmHg的诊断标准是2017年美国提出的 , 但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跟进 , 修改本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高血压联盟多位专家指出近年来也有研究在得出不支持下降标准的证据 , 例如今年5月以发布会形式公布结果的10624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HINOM研究显示 , 在130/80~140/90mmHg范围内 , 有1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 未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或糖尿病的个体中 , 服用降压药物不会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其他心血管疾病、肾功能损伤、肿瘤、全因死亡的风险也无显著改变(目前该研究结果尚未正式发表)[3] 。
胡大一教授总结道:「对130/80~140/90mmHg的人群去用药降压 , 实际获益是很低的 。 为此去增加2.4亿病人、增加副作用、增加花费和工作量不合适 , 还会对其他疾病有不良带头作用 。 」
界值的争议 , 不只是学术问题
实践指南结合全国调查数据 , 通过一项关于我国35~64岁基线无高血压人群的高血压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符合130/80mmHg标准的人群15年间有65%进展为血压≥140/90mmHg(原文文献26~28) , 据此表示 ,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估根据130/80mmHg标准进行降压治疗 , 能带来更大的获益 。
根据130/80mmHg标准 , 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有22.7%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 , 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原文文献26、28) 。 针对更大人群可能面临更多治疗费用的问题 , 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认为:「虽然下调高血压诊断值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 , 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 , 但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的高额费用会大幅度降低 , 并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延长其寿命 , 这有利于整体公共卫生负担的减轻 。 」
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文章图片
实践指南原文文献26~28图源:文献1
「随着目前医保政策、国家集采的广覆盖 , 可以将高血压患者一年的用药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 , 国家也不会额外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 。 」蔡军教授对此也介绍道 , 「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经50位全国心血管领域顶级专家一致投票通过 。 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教育 , 正确的思想引导 , 让集采的药物及时供应到全国各地 , 是未来的重点所在 。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高血压学组组长李玉明曾在发布会上肯定地表示能预见争议存在 , 但仍将坚定推动指南实践:「有足够的研究证据证明 , 我们把血压降到相对更低一些的水平 , 患者收益会更多 。 」
但不仅国家卫健委在爆发争议后迅速发文「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 中国高血压联盟多位专家也表示 ,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不仅不符合我国高血压控制的国情 , 而且会大幅增加我国高血压防控的疾病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