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11月13日 , 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实践指南)发布 , 该指南44个高血压诊疗关键临床问题中 , 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为收缩压(SBP)≥130mmHg和/或舒张压(DBP)≥80mmHg(以下简称「130/80mmHg标准」)[1] 。 详情参见:130/80mmHg!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 患者人数将翻倍?
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实践指南发布迅速引发争议 。 11月15日晚 ,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文章表示 ,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 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以下简称「140/90mmHg标准」) 。 同时指出 , 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 。 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 , 为专家的研究成果 , 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
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文章图片
健康中国截图
目前 , 中华医学会及各发布平台已下架该指南 。
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文章图片
检索页面截图
国家卫健委的发文回应了公众的疑虑 , 也让临床医生们更加关心起了长期以来高血压诊断标准一直存在的争论 , 能否此番争议中彻底辨明 。
130/80mmHg的诊断标准 , 证据到底够不够?
首先回顾一下实践指南下调诊断标准的依据 。 该指南发布会上曾表示是基于观察性研究、临床试验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 , 进行了标准下调的推荐 。
该指南列举了汇总4项最新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 , 及多项包括中国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 据此认为观察性研究证据证明了符合130/80mmHg标准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病疾病和死亡的相对风险显著升高 , 且归因明确(原文文献11~21) 。
同时 , 该指南认为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对符合130/80mmHg标准的人群进行降压治疗 , 能对心血管病风险产生显著改善 。 主要依据为汇总多个临床试验的最新荟萃分析结果的支持(原文文献22~25) 。
130/80 还是 140/90mmHg?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文章图片
实践指南原文文献11~26图源:文献1
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受邀解答指南相关问题时表示:「随着血压水平增加 , 心脑血管事件及风险增加 。 STEP研究结果显示 , 与标准降压组相比 , 强化降压可使主要心血管复合结局风险降低26% , 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降低33% , 卒中风险降低33% , 急性非代偿性心衰风险降低73% , 且不增加患者严重不良事件风险 。 另一项我国有关农村高血压管理的研究结果 , 国外的SPRINT、BPLTTC研究等 , 均得出强化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的结论 。 」
但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认为 , 这些研究还不足以解决争议:「比如支持降低标准都会应用的SPRINT[2]试验结果 , 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试验本身 , 会发现一些问题 。 」
首先 , SPRINT试验中病人的平均年龄是68岁 , 平均收缩压140mmHg , 1/3的病人的收缩压在145mmHg以上 , 病人的10年风险21.9% 。 这是一个CVD风险很高的人群 。 而血压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间的人 , 一般都比较年轻 , 且其他危险因素也比较少 , 因此该研究的结果不能直接推及血压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间的中青年人 。
同时 , SPRINT试验证明了「把高于140/90mmHg血压降到130/80mmHg有效」 , 但不能说明把130/80mmHg~140/90mmHg的血压降到130/80mmHg也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