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侨胞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 二 )


“在策展过程中 , 整个团队配合默契 , 不少‘新点子’都是大家‘头脑风暴’和‘灵感碰撞’的结果 。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吴潇湘介绍 , 比如 , 展览入口中草药展示墙的草药品种由策展团队精挑细选 , 既要反映中国与东南亚的风物各异、交流互鉴 , 又要有“颜值”、能展现中草药的植物之美;又如 , “斗草”小游戏中 , 用中草药名对对子 , 不仅参考了《镜花缘》《红楼梦》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斗草”内容 , 也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 “我们希望 , 展览不仅能展现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传播的故事 , 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 。 ”吴潇湘说 。
华踪医迹展执行策划人赵艾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介绍:“策展过程中 , 我们梳理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大量藏品 , 精选与中医药相关的侨批原件 , 中药品牌广告纸、包装盒 , 中医药相关藏书等展品 , 并通过新颖鲜活的形式呈现 , 希望拉近观众与中医药的距离 , 感受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生活氛围 。 ”
“开门办展”实现“1+1>2”
“假如你是一名华侨 , 现在打算远赴东南亚开中药铺谋生 。 快在展厅找一找 , 哪些器具不可或缺?”在华踪医迹展的展览手册最后一页 , 一张可撕拉的活页为观众提供了几个参观“线索” 。 这个特别设计是为展览后续的配套社会教育活动量身定制的 。
收听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 , 参加中医药科普知识及专题活动 , 体验中医药文化与工艺美术制作相结合的香囊制作、陈皮制作等手工课程……更多形式的社会教育等展览配套活动正在开展中 。
东南亚侨胞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服务部主任吕咏梅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目前 , 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在筹备“云游侨博”网上直播活动 , 带全球观众一起“云端”看展 , 同时探索用粤语、闽南语等海外华侨华人的“乡音”直播 , 用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国家语种直播 , 让更多海外受众了解华踪医迹展 。
“华侨华人群体是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力军之一 。 可以说 , 华侨华人史也是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史 。 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山水相连 , 是中国移民最早涉足的地区之一 , 因而中医药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 。 直到现在 , 东南亚仍然是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 , 中医药在当地受众多、需求大、影响深远 。 ”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 ,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罗杨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这次展览将华侨华人历史与中医药在东南亚的发展这两条线索有机结合 , 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策展思路实现了一定的创新突破 , 有助于推广华侨华人文化和中医药文化 。
“此次展览是华侨历史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等多家行业博物馆深化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 从这次展览经验来看 , 多家行业博物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 , 联合办展 , 有利于实现‘1+1>2’的效果 , 为我们此后‘开门办展’打开了思路 , 积累了经验 。 ”宁一说 ,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 。 未来 , 我们还将把这次展览打造成精品展 , 在国内甚至海外其他博物馆巡展 , 擦亮华侨华人和中医药这张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 ”(本报采访人员高乔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11月21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