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如何区分和调理?中医:搞错了可能有麻烦

随着天气逐步回暖 , 降雨量渐增 , 湿热的问题慢慢凸显 。 湿热是中医常说的“六邪”:风、寒、湿、暑、燥、热当中的“两邪” , 中医有9类体质中 , 一个是湿热质 。 这些描述和定义 , 证明湿热并不是好东西 , 要克服和避免才行 。
“湿热”是一种病症外在表象和病机 , 其实湿、热均由外因、内因引起 , 外因主要有环境潮气重 , 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生热 。 湿热有5种类型: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大肠湿热、湿热痹证等 , 但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最常见 , 也最容易发生 。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如何区分和调理?中医:搞错了可能有麻烦
文章图片
脾、胃、肝、胆 , 均属于人体上中下三焦里的中焦 , 当其受到湿热之邪气侵犯 , 或大量进食厚腻肥甘之物 , 均会出现舌红、苔腻、苔黄、纳呆、恶心的问题 , 有时还会出现面色偏黄、皮肤黄染的问题 , 所以 , 正确辨识并准确对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进行调养治理 , 是关键也是难点 。 由于一些人辨错了、治偏了 , 使得症状不仅没有减轻 , 反而加重了 。
首先 , 要搞清楚自身确实是湿热 , 表现有口苦口臭、口黏口腻、肚子发胀、腹脘痞闷、二便不利、四肢酸困、精神不振等 , 但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又有不同 , 主要是4条: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如何区分和调理?中医:搞错了可能有麻烦
文章图片
1、脾胃湿热 , 是脾的运化、升清 , 胃的降浊、受纳失调引起 , 因大量湿浊产生不能及时疏解 , 堵在中焦 , 慢慢由郁化热 , 所以是“湿气重于热气” 。 肝胆湿热 , 是肝的疏泄、升发和胆汁排出不畅 , 使肝气阻滞 , 肝火上升 , 化热伤脾胃 , 所以是“热气重于湿气” 。
2、脾胃湿热 , 多表现为四肢湿困 , 腹胀纳呆 , 大便溏烂;肝胆湿热多表现为口干、口苦 , 面红目赤 , 大便干燥 , 身体发热等 。
3、脾胃湿热 , 多在于消化系统毛病多见 , 因其运化受纳出毛病了;肝胆湿热是肝气犯胃 , 拖累脾胃 , 除了脾胃出现湿困的症状 , 还会出现胁痛的问题 , 所以肝胆湿热的症状会更多一些 。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如何区分和调理?中医:搞错了可能有麻烦
文章图片
4、从调理进程看 , 脾胃湿热疗程长 , 治愈后如果调养得法 , 相当长时间是平稳的;肝胆湿热病去得快 , 但复发也比较快 , 主要是受情志影响太大 , 经常有肝气郁结的问题 。
那么 ,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 , 临床症状分别是什么:
脾胃湿热:不想动、不想吃 , 或吃一点就饱了 , 舌苔厚腻 , 二便不利 , 疲乏湿困的症状非常明显 。
肝胆湿热:两胁胀痛 , 气滞于胸 , 脸红目赤 , 口苦口臭 , 舌尖红、舌尖黄腻 , 男生多有阴囊潮湿、女生多见带下发臭 。
由于不少人并不知道湿热怎么调理 , 或辨错病机乱治一通 , 开始可能有起色 , 但几天过后 , 根本的原因没有缓解 , 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 不大的问题拖成大问题 。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如何区分和调理?中医:搞错了可能有麻烦
文章图片
总的看 ,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 , 治理有一个共同点:清热 , 将清而化热、郁而化热的病因疏泄开 , 但脾胃湿热在清热时 , 突出“化湿” , 用芳香化湿药物 , 将原有的湿气散尽 , 产生湿气的环境铲除 , 脾喜燥恶湿 , 后天之本调理好 , 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 肝胆湿热则在清热时 , 突出“利湿” , 即利水渗湿或温阳化湿 。
用药上如何区分?
1、脾胃湿热 , 可用黄连温胆汤、藿朴夏苓汤等调理;
黄连温胆汤 , 即温胆汤+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茯苓、黄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