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经常肚子胀,是胃有积食,根在脾虚!医生:不早调理,百病丛生

脾胃|经常肚子胀,是胃有积食,根在脾虚!医生:不早调理,百病丛生

文章图片

脾胃|经常肚子胀,是胃有积食,根在脾虚!医生:不早调理,百病丛生

文章图片

脾胃|经常肚子胀,是胃有积食,根在脾虚!医生:不早调理,百病丛生

经常腹胀 , 问题不只积食 , 更棘手的是脾胃虚弱 。 要调理好 , 消食化积是基础 , 健脾养胃才断根 。 我先把问题讲清楚 , 再分享一个在家就可以做的调理方 , 希望帮到大家 。
一、积食伤脾胃 , 气机堵中焦 , 腹胀找上门
有人可能会问 , 明明没吃几口饭 , 就开始肚子胀 , 怎么会和积食有关系?
我们的脾胃就像是身体的后勤大仓库 , 胃负责纳和腐熟水谷 , 脾负责把营养输送到全身 。 积食就是我们吃得太多、太急 , 脾胃加班都处理不完 , 存货堆起来了 , 就像双十一把仓库挤满的快递 。 肚子都装满了 , 脾胃也伤了 , 不但装不下了 , 也消化不了 。 所以 , 即使只吃几口 , 也还是会胀 。
但积食引起的肚子胀 , 只是肚子胀的一种 , 而且还不是最厉害的 。

很多腹胀的人 , 就算不怎么吃东西 , 也会感觉肚子胀 , 就好像有一股气流在腹内滞留不散 , 明明很饿却吃不下饭 , 甚至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嗳气等问题 。 严重的甚至会胀上好几天 , 晚上会胀睡不着 。 这很可能是脾胃虚弱引发的肚子胀 , 也是最顽固和难调理的 。
这时的胀 , 就不是食物堵起来了 , 而是气堵了 。
脾胃的气机是不同的 , 脾主升清 , 胃主降浊 。 胃在上 , 将食物腐熟后 , 将食物和浊阴之气下注到肠道;脾在下 , 将营养物质和清阳之气上输于心肺 , 通过心肺化生气血 , 营养全身 。 这一上一下 , 一阴一阳 , 形成了身体中焦的气机循环 。
如果脾胃虚弱了 , 清阳不升 , 浊阴不降 , 气机就堵塞在中焦 , 排又排不掉 , 自然就胀得难受 , 肚子就像被吹大了的气球 , 能不胀么 。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 , 则生飧泄 , 浊气在上 , 则生腹胀” 。

而且 , 脾胃虚弱和偶尔积食不同 , 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所以 , 很多人的肚子胀 , 老是好不了 。
所以 , 调理的肚子胀的方法应该是消食化积、补脾养胃 。 积食消了 , 脾胃好了 , 气机升降就和谐了 , 肚子胀也就不会胀了 。 中医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验方 , 其中明朝太医陈实功记录在《外科正宗》里的八珍糕 , 最为有名 。

二、八珍糕:消食化积、补脾养胃
为什么是八珍糕?因为脾胃虚弱的人 , 一是怕寒凉药 , 二是容易虚不受补 , 八珍糕的主要材料是:麦芽、山楂、薏米、山药、茯苓、芡实、白扁豆、莲子 。 这些材料性子平和 , 可以当小零食吃 , 慢慢养脾胃 。
这个方子因为调理脾胃太出色 , 不仅明朝在用 , 清朝也沿用了 , 明朝太医陈实功评价八珍糕:服至百日 , 轻身耐老 , 培养脾胃 , 妙难尽述 。 清朝太医李德生对八珍糕的评价也类似:不寒不热 , 平和温补 , 抚养脾胃为主 , 屡有奇效 。 再翻一下古籍 , 清朝医书《本草从新》认为八珍糕:“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 中气微弱 , 用以调补 , 甚为平妥 。 ”
到了现代 , 中医学者还把八珍糕搬上了《百家讲坛》 , 认为它调理饮食不节引起的脾胃虚弱百发百中 , 是医中正道 。

八珍糕的作用这么好 , 和它八种材料作用的相互搭配离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