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历代名医视若珍宝的方子,气血双补,调理“一切气血不足”

一个被历代名医视若珍宝的方子,气血双补,调理“一切气血不足”

文章图片

一个被历代名医视若珍宝的方子,气血双补,调理“一切气血不足”

俗话说 , “万病之源源于血 , 百病之由由于气” , 不可否认的是 , 气血是人体的根本 , 没有气血 , 生命终将逝去 。 人人都渴望气血充足的日子 , 毕竟 , 元气满满、血气方刚 , 生活才能有火花 。 然而 , 令人无比遗憾的是 , 人们的气血 , 总会在清清日常中慢慢消耗 , 时常就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状态 , 所以 , 补气养血这个词汇就植根于很多人心中 。 为什么要补气养血呢?毕竟气旺则血充 , 血盛则气足 , 气血调和则阴平阳秘、百病不生 。
而要想补气养血 , 往往需要气血双补 , 单纯的补气 , 或者单纯的补血 , 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奇妙作用的 。 而很多人都知道 , 男人补气四君子 , 女人补血四物汤 。 那么 , 要想气血双补怎么办?能不能四君子加上四物汤?中医方剂就是这么奇妙 , 都忍不住要夸你一句“你真是个大聪明” 。 的确 , 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可以叠加 , 而且这个叠加不仅仅是方剂的加减化裁 , 而是独立成方 , 而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 , 便是大名鼎鼎的八珍汤 。

说到八珍汤 , 有人或许会疑惑 , 这与乾隆皇帝爱吃的八珍糕有没有关系?只能是 , 二者关系多少有一点 , 但不大 , 比远房亲戚还要远房亲戚 。 四物汤最早源自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而四君子汤最早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那么 , 八珍汤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在过去很多年里 , 大多数的方剂学教材将八珍汤的方源列为明代医学家薛己的《正体类要》 , 但是经过考证发现 , 八珍汤的最早来源却是元代医学家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 , 只不过当时称之为“八珍散” , 直到明代薛己在《外科摘要》中首次将它更名为“八珍汤” 。

那么 , 八珍汤究竟是不是就是四物汤与四君子汤的简单相加呢?说是也是 , 说不是也不是 。 四物汤和四君子汤 , 所用的中药剂量是各等分 , 没有明确每一味中药的实际用量 , 但是八珍汤却在剂量上有所明确 。 八珍汤由“当归(去芦)、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组成 , 但是用法却是沿袭了宋代的煮散风格 , 将这些中药打成粗末 , 每次使用时 , 取药末三钱 , 用水一盏半 , 加生姜五片 , 大枣一枚 , 煎至七分 , 去掉药渣 , 大口大口喝下 。

八珍汤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合方 , 那么它的配伍奥秘又是怎样的呢?全方以人参、熟地黄为君药 , 主要起到益气补血的作用;以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为臣药 , 其中白术、茯苓健脾利湿 , 辅助人参益气补脾 , 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 辅助地黄补益阴血;以川芎、甘草为佐使药 , 其中川芎活血行气 , 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 。 不过 , 煎药时所加的生姜、大枣 , 可以起到调脾胃、和诸药的作用 , 可以作为方中使药 。 全方补气药与补血药联合使用 , 益气补血、气血双补 , 是气血两虚证的不二良方 。

八珍汤是治疗气血两虚的必备良方 , 临床运用时 , 但见面色苍白或萎黄 , 头晕目眩 , 四肢倦怠 , 气短懒言 , 心悸怔忡 , 饮食减少等症状 , 以及舌脉方面出现“舌淡红 , 苔薄白 , 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 都是八珍汤的常用范畴 。 对于方证要点 , 只需要记住“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目眩晕”就行 。 在临床运用时 , 也可随证加减化裁 , 比如心悸失眠较重 , 可以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中药来增强养心安神的作用;比如胃弱纳差、食欲较差 , 可以加砂仁、神曲等中药来增强消食和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