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喘,一个奇效方,横扫寒邪、返魂回阳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喘,一个奇效方,横扫寒邪、返魂回阳

文章图片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喘,一个奇效方,横扫寒邪、返魂回阳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 ,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堪称是中医古代临床的一座丰碑 , 高山仰止 , 迄今一千八百年来 , 一直被后世医家推崇 。 不过 , 世人都觉得奇怪 , 为什么要把“伤寒”二字放在“杂病”前面呢?《黄帝内经》曾有高论 , “夫百病之始生也 , 皆于风雨寒暑 , 清湿喜怒” , 可见 , 外感风雨寒暑是所有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 , 而“伤寒”二字 , 实际上指的是外感 , 而并非狭义的感受寒邪那么简单 。
不过在《伤寒杂病论》中 , 也的确有专主治疗感受寒邪的经典名方 , 比如麻黄汤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子 。 寒为阴邪 , 易伤阳气 , 人体的阳气就是人体的生命的守护神 , 由于麻黄汤能够横扫一切寒雨阴霾之气 , 所以后世医家又将麻黄汤称之为返魂汤 , 意在告诫后人 , 麻黄汤有横扫寒邪、返魂回阳的妙用 。

麻黄汤全方的药物组成十分简单 , 仅仅四味中药 , 也就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麻黄汤的四味中药 , 它们的剂量用法也很有意思 , 麻黄、桂枝、甘草三味中药的用药比例是3∶2∶1 , 而唯独杏仁用量是七十枚 , 那么这个七十枚有多重呢?据目前根据汉代度量衡的考证来说 , 大约21~35克之间 , 如果按照13.674克折算东汉一两的话 , 那么杏仁七十枚约等于1.5~2.5两之间 , 如果按照15.625克折算东汉一两的话 , 那么杏仁七十枚约等于1.3~2.2两 , 所以平均来说 , 麻黄汤中的杏仁的用量大致为汉代的二两 。
医圣张仲景不仅对药物的剂量拿捏的很严谨 , 对煎煮方法以及将息方法 , 也是颇为讲究的 。 对于麻黄汤来说 , 医圣张仲景强调 , 麻黄要先煎、久煎 , 按照张仲景的原意 , 是用1800毫升水 , 先煎麻黄 , 将水煎去400毫升 , 这是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的 。 而煎去400毫升水之后 , 去掉煎煮麻黄时水面上浮出的泡沫 , 然后再将其他三味中药放进去继续煎煮 , 一直煎到水只有500多毫升的时候 , 才算煎好 , 想想看1800毫升水 , 煎了只剩500多毫升水 , 也就是说要煎去1200多毫升水 , 需要的时间肯定短不了 。 而服用的剂量 , 麻黄汤单次用量是没有桂枝汤多的 , 桂枝汤是单次200毫升 , 而麻黄汤的单次用量却只有160毫升 。 可见 , 麻黄汤也是十分讲究的 。

所以 , 后世有些医家视麻黄为“虎狼之药” , 尤其是《红楼梦》中将枳实、麻黄划归为虎狼药之后 , 更是一度时间内 , 很多医者对麻黄这位中药“噤如寒蝉” , 其实这都是没有掌握张仲景的煎药奥秘的 。 按照麻黄汤的配伍 , 按照麻黄汤的煎煮方法 , 按照麻黄汤的将息方法 , 自然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 对于麻黄汤的将息法 , 张仲景只说了几个简单要素 , 第一个是“覆取微似汗” , 由于麻黄久煎之后 , 发汗力量降低 , 因此采用覆盖衣被以助发汗是可行的;第二个是“不须啜粥” , 因为桂枝汤是需要啜粥以助发汗、以助药力 , 而麻黄汤只需要添衣盖被即可 , 不需要啜粥;第三个是“余如桂枝法将息” , 也就是“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都要忌口 。
那么 , 麻黄汤这么牛 , 它的配伍究竟有什么秘诀呢?不妨先来看看它的君臣佐使 。 麻黄汤自然是要以麻黄为君药的 , 主要起到开腠理、透毛窍、表风寒、宣肺气、散风寒、平喘逆的作用;以桂枝为臣药 , 主要起到解肌发表、通达营卫的作用;以杏仁为佐药 , 主要起到利肺平喘、降逆止咳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调和药性、缓和药性的作用 。 所以 , 这样简单的四味中药 , 每一味都独当一面 , 每一味都各司其职 , 每一味都团结协作 , 每一味都相互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