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医学的兴起——1. 实验室研究( 二 )


在穆勒之后 , 生理学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生理过程:二是应用化学方法研究机体的代谢过程 。 后者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法国物理学家伯尔纳 , 他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的概念对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他通过实验阐明了唾液、胃液、肠液、胰波等一系列消化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 他研究了糖原生成、输送、储存及代谢的全过程 , 进行了著名的“伯尔纳糖刺试验” , 证明了延髓存在血糖调节中枢 。
伯尔纳对糖原的一系列研究开辟了消化生理学的新纪元 , 因为阐明新陈代谢中各个复杂的途径以及调节它们的酶、激素和神经因素等 , 至今仍然是生理学一项庞大的未竟任务 。 1860年 , 伯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出版 , 成为生理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
1824年 ,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onLiebig,1803-1873)在吉森大学建立化学研究所 , 倡导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生命体的化学组成 。 他通过检测摄入的食物、水、氧气与排出的尿素、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 推测出动物(或人)体内化学过程的大致情况 。 在他的鼓励下 , 研究人员对肌肉、肝脏等器官组织和血液、汗、尿液以及胆汁等体液进行了化学分析 , 测量有机体内食物、氧气消耗与能量产生之间的关系 。 1842年 , 李比希在《动物化学》一书中将蛋白质列为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 。 此后 , 科学家们对蛋白质的组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 到19世纪 ,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热酸就有13种被发现 。 李比希的工作奠定了生物化学的基础 。
(图3: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在研究病人)
第二方面的进展是细胞病理学 。 细胞学说提出后 , 医学家也尝试用细胞理论解释病理现象 , 标志性成果是细胞病理学的建立 。
1858年 , 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出版了《细胞病理学》 , 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基本观点:所有的细胞均来自先前存在的细胞 , 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生命细胞发生自动或被动的紊乱引起的 , 细胞之所以能发挥机能 , 是因为其内部发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 显微镜能展现其中的某些变化 , 细胞结构的反常情况包括正常结构的退化、转化和重复 。 微尔啸将显微技术和细胞学的成果应用于病理形态学研究 , 使人类对机体结构和疾病形态改变的认识由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层次 , 从而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 。
微尔啸首次阐明了血栓性静脉炎中血块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原理 , 发现血块的脱落可能形成危及生命的栓子(embolus一词即由他创用) 。 1847年 , 他描述了“白血病(leukemia)” , 并依据患白血病的病人脾和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 推测白细胞的生成涉及这两个器官 。 他还观察到肺炎等疾病一般也都伴有淋巴结增大 , 更确信淋巴结就是白细胞的来源地 。 微尔啸的《细胞病理学》对多种细胞病理变化有详细的描述 , 提出了浊肿、脂肪变性、淀粉样变、发育不全、异位症、褐黄病及其他许多病理概念 。 尽管微尔啸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如在强调局部病变的同时 , 忽视了全身性反应 , 又如对细胞作用给予过高的估计 , 但他的贡献仍然是杰出的 。
微尔啸还是非常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 他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医学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 , 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 。 ”这是从医学的目的和价值上来讲的 , 从医学的研究和整体上来讲也是这样 。 也就是说 , 要解决医学的问题 , 并非仅仅依靠医学或自然科学就行了 , 因为人体的疾病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 如贫穷、环境恶劣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等 , 都会导致健康的恶化、疾病的发生 , 仅仅治病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