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至今 , 糖尿病领域经历了“降糖→强化降糖→降糖目标个体化→综合考量患者特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变化 。 但是 , 尽管糖尿病管理理念在不断发展 , 降糖药物也在更新迭代 ,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也确有所提升 , 但仍然不足一半 。 针对这一现状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以生动形象的比喻 , 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阐述了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 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探索 , 希望与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挖掘糖尿病治疗的更多可能性 。
糖平衡——血糖稳态由核心调糖靶器官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守护!
维持血糖稳态是控糖的重要目标 , 可什么是“血糖稳态”呢?
邹大进教授告诉我们 , 血糖稳态本质上是我们人体维持葡萄糖在生理范围内的一种机制 , 失去这个机制 , 人体就不能生理性调控血糖 , 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的高血糖、血糖波动大及低血糖频发等 , 而正常人群的血糖范围其实是相对狭窄的 , 大概在4.0mmol/L~6.0mmol/L 。
血糖稳态有赖于血糖稳态系统中多个靶器官与组织共同维持 , 比如肝脏、胰岛、肠道、大脑、肌肉与脂肪等等 , 其中 , 肝脏、胰腺、肠道是核心调糖靶器官 。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么多的器官协调在一起 , 维持体内血糖稳态呢?这就需要一个总体调控机制 , 当血糖水平发生变化 , 该调控机制可感知相应变化 , 进而调动各个靶器官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 , 进行血糖调节与平衡 , 以维持血糖稳态(图1);一旦该调控机制失调 , 机体糖代谢就会发生紊乱 , 使得血糖升高 , 继而出现各种并发症 。
文章图片
图1 人体存在一整套精密的血糖调节机制 , 维持人体的血糖稳态
【胰岛|葡萄糖激酶(GK)——血糖稳态的“指挥家”,为健康献上一曲交响乐!】当空腹血糖较低或进食后血糖升高 , 健康人群的血糖调控机制运作正常 , 通过核心调糖靶器官的协作稳控血糖 , 所以无论吃多吃少 , 健康人群的血糖始终在稳态范围内 。 但对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 , 其稳态系统的血糖调控机制已普遍受损 , 核心调糖靶器官的葡萄糖敏感性均显著下降 , 调糖功能处于失控和紊乱状态 , 具体表现为:在肝脏 , 肝糖原合成减少 , 输出大量葡萄糖;在胰岛 , 胰岛α细胞胰高糖素释放过多 , 胰岛β细胞早相分泌延迟 , 胰岛素分泌总量减少;在肠道 ,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分泌也相应减少 。 因此 , 核心调糖靶器官对血糖变化的“自主应答”完全失效 , 血糖稳态自主调节失常 , 从而出现前面提到的糖尿病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高血糖、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频发等 。
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GK:葡萄糖调控第一步!
邹教授指出 , 在维持“血糖稳态”的过程中 , 有一个重要的酶——GK , 它是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第一步 。 GK是调节血糖高与低的关键 , 分布在肝脏、胰岛、肠道等核心调糖靶器官中 , 感知葡萄糖水平变化并转换为各靶器官的调糖响应 , 从而维持血糖稳态(图2) 。
文章图片
图2 GK是核心调糖靶器官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
在人体内 , GK存在三种构象(图3) , 如果将其比作河蚌 , 当机体血糖偏低或正常时 , GK不与葡萄糖结合 , 处于非活性超开放构象 , 就像河蚌的开口完全打开;当体内葡萄糖浓度升高时 , GK与葡萄糖结合 , 处于活性开放/闭合构象 , 就像河蚌的开口闭合了一样 。 当GK与葡萄糖紧密结合 , 就会产生大量的葡萄糖-6-磷酸 , 这是合成肝糖原的原料 , 也是刺激 GLP-1分泌和胰岛素分泌的主要源头 , 同时 , 还能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 , 进而使机体血糖下降至正常 。
- 胰岛|45岁大姐浑身瘙痒难耐,确诊糖尿病,内科主任:吃一口堪比10斤糖
- 时间|美敦力胰岛素泵给您舒适的生活,一路伴您同行
- 铁皮石斛|糖尿病也有害怕的东西,早晚吃一点,血糖“十拿九稳”胜似胰岛素
- 豆固醇|藏在猪身上的胰岛素,竟是糖尿病的克星,常吃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 小金库|胰岛素“小金库”公布,并不是苦瓜,可劲吃,糖尿病或退避三舍
- 糖尿病|糖尿病“最怕”三种水果,经常吃,稳定血糖,比胰岛素好!
- 方法|天然胰岛素终被找到!每天吃,血糖蹭蹭降!多年糖尿病彻底消失!
- 白粥|医生劝言:4种食物是升糖王,糖尿病贪吃,补胰岛素也没用
- 紫菜多糖|糖尿病“福音”,别嫌它丑,是“天然胰岛素”,常吃血糖稳易长寿
-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人用小米替代大米,会得到哪些惊喜?看下答案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