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高发但可防可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马成福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 中风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 。 最重要的是,不是中风以后再治疗,而是在没有中风之前就进行预防 。
中风高发但可防可治
文章图片
中风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血管包括两侧内动脉和椎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意识障碍和(或)脑局灶症状(言语障碍、面瘫、肢瘫) 。 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 。
中风主要有两大类型,分为缺血性脑中风与出血性脑中风,前者主因是血管发生阻塞,后者则因管壁破裂出血所致 。
中风高发但可防可治】中风的根源是脑动脉硬化 。 脑动脉硬化时,脑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弹性减退或消失,脑血管管腔变窄,血流速度变慢,脑供血不足,继而造成脑细胞营养不良,代谢障碍,或狭窄的管腔造成脑梗化,或硬化的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
杨玺教授指出脑是人体的中枢,是"司令部" 。 别看它仅仅有1200-1500克重,是体重的2% 。 但它的耗氧量却占全身供氧量的20%,每分钟需要动脉供血800-1200毫升,是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的耗糖量占全身供糖量的25%,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有充足的氧和充足的糖等营养供它消耗 。 但是脑组织不会制造,也不能储存任何营养物质 。 脑细胞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氧和葡萄糖,所以如果脑血流量中断5-7秒,人就会丧失意识;中断5-7分钟,大脑就会受到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损伤 。
中风症状: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 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一般均较为严重,即使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者,也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讲话困难等 。
中风发病机理:脑动脉和中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 人体脑血管在走行和结构上有显著的特点 。 第一,脑动脉管壁有三层膜组成,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及外层膜薄,无弹力膜 。 因此脑动脉几乎不存在血管的搏动,这就避免了由于血管搏动而影响脑的生理功能 。 第二,脑动脉与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相比较,没有相应静脉伴行,而是由静脉窦形成联系通路 。
中风后半年是恢复期,头两三个月内治疗要得当,可迅速出现复原,恢复较快,以后恢复的速度有所减慢 。 中风三个月后,恢复虽然进展缓慢但稳定,逐渐恢复可持续1-2年,故康复治疗在此期间仍应持续进行,不可放弃本当可以改善的康复治疗 。 即使3年后,亦不能说是一成不变的后遗症了,要着手进行功能调整与功能补偿以及功能辅助的康复疗法 。 要乐观,只要病人有要求、有信心,都存在好转可能 。 要提高正常存活脑细胞的代偿功能来促进病人最佳的功能恢复 。
中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0-180/10万,我国每年新发200万例,死亡150万例,而存活下来的有2/3是残疾 。 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前者就是俗称的脑梗,后者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溢血,在临床上,两者的占比为7:3 。 中风等心脑血管病以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居诸病之首,被誉为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是现代的"富贵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
对于中风关键在于及早预防 。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这些高危因素的存在,是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 因此要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特别要注重饮食健康,完全可以避免发生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