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软肋”

彭畅最初感受到的风向变化来自居民 。
她是上海郊区的一名社区医生 , 最近一周 , 她所在的片区日均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大约是此前的7倍 。
让她感慨的是 , 不少“做了很久工作都不愿意接种”的老人也过来了 , 说是“从前打疫苗怕有风险 , 现在觉得不打风险更大 。 ”
防疫新形势下 , 11月29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 要求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重点 , 提升疫苗接种率 。
和其他年龄段相比 , 我国老年人基础免疫和加强接种率都较低 , 来自国家疾控局的数据显示 , 截至11月28日 , 6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86.42% , 而80岁以上的全程接种人数仅占80岁以上人口的65.8% 。
在公共卫生专家冯子健看来 , 没接种的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疫苗保护的 , 高龄和慢性病是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一个血的教训” , 病毒学家金冬雁回忆今年春节香港疫情时说到 , 本地因新冠死亡的一万人里 , 70%没有打疫苗 , 90%有基础疾病 , 年龄中位数是86岁 。
走出疫情的关键 , 也许就在于保护好我们的“软肋” 。
“疫苗犹豫”
12月以来 , 陈光华一直忙着统计辖区内老人的疫苗接种率 , 分60岁至79岁 , 和8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 , 统计第一针、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情况 。
他是重庆的基层防疫人员 , 所在街道包括6个社区 , 7个村 , 60岁以上老人共有4682人 , 80岁以上第一剂次接种率为75.76% 。 这几年 , 劝说老人打疫苗不是件容易的事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有的农村老人觉得自己不怎么出门 , 没有接种的必要;还有些老人让他签下保证书 , 承担后果 , 才同意接种 , “他们担心打了针后有什么不良反应” 。
据他观察 , 有的老人走两个小时的路程 , 主动做核酸检测 , 但接种疫苗时就很犹豫 。
疫情中的“软肋”
文章图片
陈光华所在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给老人接种疫苗 。
陈光华的帮扶对象中有一对空巢老人 , 女儿嫁到外省 , 多年没有回家 。 平时他常去老人家里看望 , 老人都是挂满笑容 。 但去年夏天 , 他建议老人去卫生院接种疫苗时 , 那个爷爷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
老人说自己有心脏病 , “一旦有了意外 , 我来找你吗?我的孩子又在外地 。 ”
尽管陈光华反复解释 , 不在急性发作期的病症 , 不影响接种 , 可以“把医生喊过来 , 看看具体情况再做决定” 。 但老人也没有改变主意 。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在受访中曾告诉澎湃新闻 , 早前的疫苗禁忌症和慎用情形掌握得比较严格 , 很多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被排除在接种范围外 。
陈光华回忆 , 农村老人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基础性疾病 , 对此他们有一个接种的参考值 , 不过执行起来也有一定弹性 。 对于80岁以上老人 , 他们会评估身体状况 , 看是否适宜接种 , 行动不便的给予上门接种 。
84岁的重庆人郑强患有白内障和骨质疏松 。 他的儿子郑志军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2019年因为带状疱疹去了一次医院 , 父亲很少出门 。 去年 , 他把父亲患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上报给社区 , 社区告诉他这种情况可以不打疫苗 。 所以 , 至今他的父亲还没有接种 。
相比之前 , 最新出台的老年人疫苗接种方案 , 禁忌范围大大缩小了 , 只将对疫苗严重过敏列为绝对禁忌 。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12月7日表示 , 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 不是新冠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 , 只要处于稳定期 , 都可以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