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其意义分析

中国古代的丧葬过程包括装殓、埋葬及祭祀三个大的仪程 , 每个仪程还包括很多相关的丧葬礼俗 , 如装殓过程包括有沐浴、饭含、设握等等 , 尽管不同时期丧葬仪程的细节发生着变化 , 但是从装殓到入葬再祭祀的基本过程没有变 。
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其意义分析】丧的过程没有能够直接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 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景象 , 呈现的都是埋葬后或祭祀的情景 , 但结合考古所见的景象及文献的相关记载 , 我们还可以对在入葬之前丧的过程作一些推测 。 丧葬用币的使用伴随着丧、葬、祭过程的始终 , 通过对随葬钱币出土位置的分析 ,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对相关的丧葬礼俗进行一番观察 。
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其意义分析
文章图片
装殓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意义
从随葬钱币的出土位置来看 , 装殓过程中钱币的使用情况有很多种 , 如含在墓主口内、握在手中、放置在棺内人体周围及置于棺内的其他位置等 , 这些都属于在装殓过程中的钱币使用 。 在进行装殓之时钱币的使用可以是多样的 , 同一墓中可以有同时在口内、手中及棺内其他位置的随葬钱币等情况 , 并且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但也并非是各种情况每次的使用都是必要的 。
据考古材料的统计 , 口内含贝或含钱这一现象最多、最为盛行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 , 进入春秋以后极少见 , 秦至东汉时期口含铜钱的习俗的考古发现也很少 , 且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 。
商代随葬海贝置于口内、手中及足部的情形占大多数 , 尤其是口内 , 在随葬海贝较少的小型墓中 , 一般首先是放置在口内(数量从1枚到18枚不等)、左右手中(数量较少 , 1枚或2枚)、左右足部 , 其次才是腰部、腹部、胸部、头部、腰坑及二层台上等 。
如大司空村发掘的83座有海贝的墓葬 , 在口中有贝的有49座;再如1958-1961年安阳殷墟发掘的83座有贝的墓中 , 出1贝的多置于口内 , 出2枚至十余枚贝的都有在口内和手中、脚部一起分别放置的情况 , 其中两墓出15、18贝都全置于口内 。
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其意义分析
文章图片
一直到西周晚期以前 , 这种口内含贝的习俗依旧流行 , 有些不同的是 , 尽管殷商与西周时期含贝、含玉都存在 , 但含贝要比含玉普遍得多 , 虽然西周时期含贝的数量还是要多于含玉的 , 但是西周时期含玉的种类遽然增多,有口内同时含有玉及海贝 , 甚至有少数口中含玉石贝的 , 或单独含在口内 , 或与其他玉琀等一起含在口内 , 后者如三门峡虢季墓 。 对此 , 有学者认为“西周在含玉含贝上亦无严格区分” , “含贝数目的增加或与口内满含碎玉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 。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口内含贝情况很少 , 发现如洛阳东车站春秋早期墓、新郑河李春秋中期墓;至秦汉时期有口含铜钱的习俗 , 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并没有广泛地流行 , 且大多在一些比较边远的地区有使用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含贝及秦汉时期含钱的情况少见 , 是因为从西周晚期开始 , 含贝的意义逐渐过渡到了含玉上了 , 春秋至秦汉 , 尤其是秦汉以后 , “琀”的主要对象是玉石了 。
这些都表明口含的使用确实存在一些等级性 , 但是据考古材料来看 , 西周晚期以前口含海贝的还是占绝大多数 , 几乎均为中小型墓 , 但一些大型墓也并未有文献记载的口含 , 应该说在西周晚期以前还未形成明确的等级区分或者并没有严格执行 。
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及其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