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抢!这些新冠“特效药”究竟多有效?

哪些患者使用新冠“特效药”能显著获益?现有临床研究提供的科学数据可为你提供参考 。 抗病毒治疗药物都是处方药 ,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 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撰文|张驰程
随着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不断攀高 ,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异常抢手 , 供不应求 。 除了退烧药、感冒药等这类对症治疗的药物外 , 重症患者的增多 , 令新冠“特效药”越来越受关注 , 需求越来越大 。
“群众是否有必要使用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
针对这一问题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 目前大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表现为轻型或无症状 , 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肺炎 , 尤其是有基础病或者未接种疫苗的老年患者 , 都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 。 对重症高风险人群 , 要进行早期干预 。
所谓新冠“特效药” , 即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推荐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和单克隆抗体[1] 。 王贵强认为 , 早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减少重症发生 , 缩短病程 , 缩短病毒的排毒时间 , 但他也强调 , 这些抗病毒药物应该在医疗机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新冠“特效药”究竟多有效?哪些患者使用这些药物能显著获益?“医学界”盘点相关临床研究 , 试图通过科学数据为你提供参考 。
Paxlovid:治疗老年患者效果显著
由辉瑞公司研发的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口服小分子药物 , 今年2月在我国获得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批准进口注册 , 其适应症为: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 。
公开报道称 , Paxlovid能显著降低新冠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 , 降幅高达88% 。 这一令人“惊艳”的数据来源于2/3期临床试验——EPIC-HR研究[2] 。
顾名思义 , 这是一项在高危人群(HighRisk , HR)中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 共纳入2246例成人患者 , 受试者均未接种过疫苗 , 且具有≥1个进展为重症的风险因素 。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修正后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即出现症状3天内启动治疗、且基线时未曾/未来不打算使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受试者)接受治疗28天时 , 因新冠感染导致住院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比例 。
疗效结果显示:
对mITT人群的中期分析表明 , 和安慰剂组相比 , Paxlovid组中因新冠感染导致住院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7.01%vs0.77% , P
对mITT人群的最终分析表明 , 在接受治疗第28天时 , Paxlovid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因新冠感染导致住院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比例分别为0.72%与6.45% , 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出现症状后5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群体中 , 分析结果表明 , 在治疗28天时 , Paxlovid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 , 因新冠感染导致住院或者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比例仍然具有显著差异(0.77%vs6.31% , P<0.001) , Paxlovid组的相对风险降低87.8% 。
先别急着抢!这些新冠“特效药”究竟多有效?
文章图片
在出现症状5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 治疗28天时 , Paxlovid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因新冠感染导致住院或者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比例存在显著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 , EPIC-HR研究开展时 , 正值德尔塔毒株流行期 , 而当前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 , 致病力与毒性较低 。 再者 , 疫情暴发后 , 新冠疫苗覆盖率不断扩大 , 如在我国 , 新冠疫苗的覆盖人数在全国总人口的占比已经高达九成以上 。 对已接种过疫苗的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 , Paxlovid治疗是否有效?对此 , 辉瑞公司开展了另一项针对标准风险(standardrisk , SR)患者的临床研究 , 即EPIC-SR研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