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昌”合作 农业产业步入“快车道”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产业破圈打造高效特色农业
“双昌”合作 农业产业步入“快车道”】“双昌”合作农业产业步入“快车道”
“双昌”合作 农业产业步入“快车道”
文章图片
荣昌“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全貌 。 (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12月26日 , 采访人员跟随“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采访报道小组从荣昌城区出发 , 经过半个多小时车程 , 驶入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即荣昌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以下简称“双昌”合作园) 。 新建的园区科技文化馆白墙灰瓦 , 别具巴渝民居风格 , 站在文化馆前向远眺望 , 坡上的油茶园郁郁葱葱 , 坡下成片的稻田阡陌纵横 , 与整齐的农舍相互映衬 。
“这几年 , ‘双昌’合作园的变化很大 。 ”荣昌区农业农村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昌”合作园是内江、荣昌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占地面积约20万亩 , 涉及荣昌、隆昌两地7个镇街 。 目前 , 园区结合两地优势 , 已重点发展起粮油、生猪等主导产业 , 以及茶叶、油茶、柑橘、枳壳等特色经果林产业 , 打造了集标准化生产示范、科技推广、产地加工、休闲观光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
在一片水稻田边 , 种养大户陈开文正忙着清理水中的杂草、残渣 。 他利用稻田的水生环境 , 养殖了300多亩小龙虾 , 开春后即将上市 , 可填补小龙虾在冬春市场的空白 。
“对我而言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味着新的机遇 。 ”陈开文今年40出头 , 是土生土长的荣昌人 , 过去一直从事粮油种植和农机推广等 。 “双昌”合作园启动后 , 他便来到地处园区核心区域的安富街道普陀村 , 通过土地流转 , 发展起虾稻循环种养 。
“四川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会定期为我们开展技术指导 , 我这个‘门外汉’如今也成了养虾‘小能手’ 。 ”陈开文告诉采访人员 , 如今 , 他能把一只小龙虾养到20多克 。
而随着园区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 , 荣昌、隆昌还将协调两地资源要素 , 打造以荣昌白猪、内江黑猪为主的智慧猪场 , 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猪产业 。 预计到2025年底 , 园区生猪出栏量将达20万头 , 隆昌片区和荣昌片区各10万头 。
今年以来 , 内江荣昌联合印发了《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2年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 , 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枢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特色种养基地等5大类41项重点任务 , 使内荣农高区迈上新的台阶 。
走进位于荣昌城区的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展示大厅 , 充满科技感的场馆布置让人眼前一亮 。 透过红蓝相间的走势图 , 川渝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涨跌幅、猪价趋势等信息一目了然 。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生猪主产区之一 , 年出栏生猪就在1亿头以上 , 约占全国的1/6 。 如果能打破两地间的信息壁垒 , 实现生猪产业数据的交换共享 , 便可通过大数据进行产业指导和安排 , 这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猪市场都有着积极意义 。
为此 , 该中心联合四川畜牧总站、重庆畜牧总站 , 在川渝两地上规模的养殖企业、屠宰企业、农贸市场建立起34个数据采集点 , 编制了川渝能繁母猪指数、重庆能繁母猪指数、重庆出栏指数等多项数据信息 。 去年以来 , 川渝两地共享生猪产业数据近1.2亿条 , 为川渝生猪产业发展装上了“数字引擎” 。
“在探索内荣农高区的建设过程中 , 内江和荣昌尝到了产业增收的‘甜头’ 。 ”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 仅2022年 , 荣昌区便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5个 , 总投资206.3亿元 。 接下来 , 他们还将持续推进示范区平台建设 , 在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 , 做好科技兴农的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