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文章图片
俯瞰三秦大地 ,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 (资料图)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文章图片
柳天利(右二)蹲在麦田里查看麦苗长势 。
本报采访人员赖雅芬文/图
近年来 , 我省坚持实施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 , 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配套” , 建成2011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旱作节水农业 。
2022年 , 我省粮食总产量1297.9万吨 , 较上年增加27.46万吨 , 增长2.2% , 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播种面积4526.21万亩 , 较上年增加19.70万亩 , 增长0.44%;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86.75公斤每亩 , 较上年增加4.84公斤每亩 , 增长1.72% 。
冬天麦盖三层被 , 来年枕着馒头睡 。 12月17日 ,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一片麦田里 , 绿油油的小麦已经长到了一拃多高 。 村民柳天利蹲在麦田里 , 凑近一株麦苗仔细观察 。 “你看 , 这些小麦长势多好!只要做好后续管护 , 明年的产量肯定差不了 。 ”看着眼前的麦田 , 丰收的喜悦已在柳天利心中酝酿 。
悠悠万事 , 吃饭为大 。 多年来 , 我省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 , 严守耕地红线 , 加大种业创新 , 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 , 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农业节水建设 ,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 , 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 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
1土地好粮食生产根基打得牢
要想来年收成好 , 农田冬水得灌饱 。 眼下正是小麦冬管的关键时期 , 柳天利最近从早到晚都在麦田里忙活 。 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连着几天 , 他都是早出晚归 。
“先把越冬水浇好 , 墒美了麦苗才能长得好 。 ”前几年 , 要是长时间不下雨 , 柳天利肯定得想方设法让刚长出来的麦苗“喝”上水 。 可是这两年 , 即使遇上干旱天气 , 他也不像以前那样心慌了 。
“以前我们这儿都是边边绺绺地 , 种起来费劲得很 。 现在你看 , 平平展展得一眼看不到头 。 地头就是水渠 , 庄稼啥时候‘渴’了 , 只管联系放水的人 , 阀门一开 , 水就来了 。 ”柳天利感叹道 , “耕种条件好了 , 人干活都有心劲了 。 ”
土地好 , 粮食生产根基打得牢 。 在柳天利所在的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 , 2500亩耕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渠系配套工程等项目多管齐下 , 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 今年村里的小麦亩产均超过了500公斤 , 老百姓从越来越好的土地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 我省立足地域特点 ,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和撂荒地整治等项目 。 在关中实施土地平整 , 陕北狠抓淤地坝、沟道工程建设 , 陕南实施“池塘堰”整治 , 提高基础地力 。 截至今年6月底 , 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96.8万亩 。 同时紧盯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塬水旱交界处 , 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 推动具备条件的耕地恢复一年两料种植 , 连续三年实施夏玉米扩种行动 , 提高了复种指数 , 增加了面积总量 。
针对部分耕地撂荒现象 , 我省开展撂荒地综合整治和统筹利用 , 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 ,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 引导有序恢复耕种 。 去年以来 , 全省已整治撂荒地近300万亩 。
2种子好粮食安全种源有保证
连续几年 , 我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 , 粮食种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持续上升 。 2022年 , 全省粮食总产量1297.9万吨 , 较上年增加27.46万吨 , 实现了“十九连丰” 。